樂興之時《與天地和好》 以交響樂回應地球的吶喊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與天地和好》音樂會,19日晚上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透過3首交響樂作品,回應地球的吶喊,帶領觀眾從重工業、科技文明的發展,一路看見大自然的纖細奧妙,最終回歸天人合一,與地球環境握手言和的音樂旅程,希望透過古典音樂喚起大眾對於環境、生態的關懷,進而採取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開場由普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上陣,該作品負面破題從重工業文明的角度切入,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見證人類工業、科技的發展,第二樂章充滿緊湊節奏,宛如一台精準飛快、有條不紊的巨大機械,不安躁動的主題卻也似乎暗示諷刺著工業文明以來人類自以為是的急躁貪婪。

第二首安排日本作曲家武滿徹1991年創作《風徐行》(How Slow the Wind),他對於自然中的「時間」、「空間」都有著敏銳感受,武滿徹從精妙的細微變化嘗試聲音的遠近法,透過細緻的音色轉換描繪,讓人聯想到風、海、浪的空靈,

第三首壓軸演出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可謂其自然主義的代表作,透過的交響篇章呈現大自然的美好與奧秘。西貝流士的音樂與大自然奧妙連結,他未必寫景,景卻油然而生,連濕度與光線、空氣的密度都與音樂共構。雖然西貝流士未明確植入標題,這首作品卻可以聽見風和比翼的飛鳥,也可以感受到空氣與環境溫濕的變化、在大洋航行的心情,還可以看見極光,看見波羅地海的巨浪打在花崗岩上。

樂興之時藝術總監、指揮江靖波表示,工業革命以降,人類無止盡掠奪自然資源,不僅地底、海底資源被不擇手段地取用,甚至連保護地球的天上臭氧層都被破壞,延燒數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千萬人死亡與後遺症帶來的人類弱化,可謂21世紀人類一記當頭棒喝,《與天地和好》將表演藝術結合環境關懷,邀請樂友共同反思人類可以如何與天地和好。

音樂會開始前,晚上7點在國家音樂廳大廳舉辦演前導聆講座,由小提琴教育家暨演奏家黃瀚民博士,為觀眾帶來專業的樂曲導聆,透過精闢獨到樂曲介紹,得以更深入品味音樂會曲目。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與天地和好》音樂會,19日晚上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樂興之時提供)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與天地和好》音樂會,透過3首交響樂作品,回應地球的吶喊。(樂興之時提供)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與天地和好》音樂會,透過古典音樂喚起大眾對於環境、生態的關懷。(樂興之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