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毛氈苔 荷蘭研發新型捕蟲黏劑 取代化學農藥

毛氈苔外觀柔弱,葉上佈滿腺毛,腺毛上有黏液,可以捕食昆蟲。大自然的奇妙設計在荷蘭生物學家眼裡,變成是一種取代農藥的天然捕蟲劑。

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和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聯手開發了一款創新捕蟲劑。他們以植物食用油為基底,讓它氧化、變成濃稠的黏性液體後,再噴灑到葉片上。模仿毛氈苔這類食蟲植物的黏蟲液滴,抓住小害蟲。

借鏡食蟲植物  除蟲新妙招

隨著全球糧食需求攀升,在過去30年間,化學農藥使用量暴增了50%,危害野生動物與人類健康。但是,不用農藥可能導致農糧減產,也是另一種危機。

萊頓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生比爾曼(Thijs Bierman)跟同事以毛氈苔為構想,研發出植物油做成的捕蟲劑。他們將這種黏稠液噴灑在葉片上,試驗能否捕獲西方花薊馬(學名: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這種體型很小的害蟲會危害500多種蔬菜、水果和觀賞作物。

「我們成功困住西方花薊馬了!」。比爾曼說,黏劑噴出的液滴愈大效果愈好。

衛報》報導,油性液滴的黏性可以維持數週。測試結果顯示,兩天內就能捕獲超過60%的薊馬。

瓦赫寧恩大學物理化學與軟物質實驗室(Physical Chemistry and Soft Matter Laboratory)副教授柯德格(Thomas Kodger)指出,目前的實驗是以西方花薊馬為主,但未來也可能用在其他害蟲,例如世界級惡名昭彰的農業害蟲斑翅果蠅(Suzuki fruit fly)。

他說,黏劑跟化學農藥不同,昆蟲的體型必須夠大,才能掙脫黏性物質。但是,改變體型需要經長期的世代演化,這只會發生在大規模施用黏劑的情況下。相對的,施用化學藥劑,蟲體短期就能產生耐受性或抗藥性,導致藥劑失效。

黏劑噴霧的原理跟黏蟲紙類似,但兩者略有差異。柯德格告訴《衛報》,一是黏蟲紙無法用噴灑的,二是黏蟲紙能抓住害蟲、但也會抓住授粉昆蟲。新發明的黏性液滴非常小,所以不會困住蜜蜂。

他表示,這種黏劑能在葉面附著3個月。農民可以提前噴灑黏劑,避免農產品出售時,黏劑還留在農產品上。若黏劑仍留在農產品上,消費者回家可以用水跟清潔劑清洗。它是黃色的,代表消費者能看得出是否洗淨。

柯德格解釋,黏劑以食用油為基底製成,即便不小心吃下一點點,也不致有什麼危害。不過,科學家會再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這一點。此外,他們也會繼續研究黏劑在土壤的分解速度以及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