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身重損 七星潭大橋做復健

中國時報【張祈╱花蓮報導】 193線七星潭大橋在花蓮大地震時造成橋身嚴重受損,最大裂縫約15公分寬,部分橋面高低隆起,如同「海浪路面」,震後經專家學者數次勘查,證實七星潭大橋僅是外觀嚴重,結構仍完善,花蓮縣府建設處指出,復建工程預計9月底動工,明年5月完工。 七星潭大橋受地震搖晃衝擊,左右晃動程度過大,橋身表面水泥、柏油剝落破損,最嚴重的是墊在橋梁及橋身間的「橋梁支承」位移,就像是關節脫臼,建設處土木科長李國雲說,修復工程就是用千斤頂撐起橋身,移回至原本的位置。 經專家學者評估確認主結構未受影響後,進行外觀、道路修復,設置限高、限重立牌,僅開放3.5噸小型車通行。 縣府震後向行政院公共工程會災後復建工程申請補助,核准2700萬元作為七星潭大橋修復經費,6月底完成橋梁規畫設計。建設處長鄧子榆表示,因橋梁支承復位需要複雜的工程運算,目前委託專家學者審查,預計8月中完成審查,9月動工,明年5月中旬完成七星潭大橋整體修復工作,施工期間保持車道通行。 因應七星潭易塞車狀況,縣府2011年斥資3.3億打造七星潭大橋,全長710公尺、高架15公尺的雙向雙車道斷面設計,前後費時逾2年完工,鄧子榆說,當初興建時就知道有斷層經過,在工程上設計「雙向移動的支承」,預留可承受劇烈搖晃的空間,讓主結構可抵抗地震造成的位移。 鄧子榆強調,橋梁支承可承受前後左右等四面搖晃,當初設計在花蓮大地震中發揮效果,即使橋身外觀剝落嚴重,但橋的主體結構都沒有壞,橋梁也沒有因為斷層錯動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