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手助一臂之力!中風復健再升級

生活中心/實習編輯蔡欣妤報導

台灣目前約有15-20萬中風病患,很多病人復健恢復了走路能力,手部卻仍然無法抓握物品,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在全球極力發展「科技復健」的趨勢下,桃園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中風病人只需穿戴機械手,左右手協同操作,即可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對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能進一步提升復健的療效。

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協助中風患者進行手部復健。(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導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協助中風患者進行手部復健。(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楊政達院長表示,長庚醫院正式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引進多項先進的復健儀器,做為國內復健機器人服務、研究、開發的重鎮。其中,「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是由復健部裴育晟部長、陳柏旭副部長及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共同研發的新技術。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裴育晟部長解釋,手部的神經骨骼肌肉相當精巧,因此手部復健機器人的設計需要特別精密,在原有市面上的產品無法滿足病人的殷切需求下,長庚醫院從臨床實證中,發展出「鏡像手復健機器人」的訓練技術,並已開始服務病患。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成立「機器人復健治療中心」。(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一名52歲曾因中風導致半邊癱瘓的簡女士分享,中風後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但在機器手的幫助下,簡女士開始能夠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而在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女士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雖然左手仍不像右手靈活,但生活中她想做的事情都有辦法做到了,讓她很開心。

長庚醫院復健部部長裴育晟(右3)和醫療團隊利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幫助中風過的簡女士(中)復健,恢復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長庚醫院復健部部長裴育晟(右3)和醫療團隊利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幫助中風過的簡女士(中)復健,恢復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裴育晟主任表示,機器手的復健訓練一定要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喚起被抑制的大腦神經網路,而使用機器手與物品的真實互動,能讓復健有溫度,引發腦神經的活化。根據張韡瀚醫師與職能治療團隊的研究,經醫師及治療師評估而適用於機器手訓練的病人,雖然原本無抓握物理能力,但是在機器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自己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

桃園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謝佳汝組長則指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

機器人導入復健,仍需職能治療師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機器人導入復健,仍需職能治療師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圖/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然而,「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另外,裴育晟部長也提醒,中風後的半年到一年是復健治療黃金期,家屬最好能協助病患堅持定期復健治療,以便提升未來的生活品質。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吃太鹹也會糖尿病?醫:小心隱形鹽分 出現這3症狀要注意
藍芽耳機充電盒內驚見「超大塊耳屎」 網:挖出來就完了
野外狩獵陷阱DIY!泰雅長老揭3禁忌:他碰了就打不到
PS5手把藏驚人彩蛋!防滑設計4圖案巧思 玩家嗨: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