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出血尿別輕忽 當心膀胱癌及上泌尿道上皮癌|好心肝·好健康

無痛性血尿膀胱癌的典型症狀,一旦肉眼可見血尿,或在健康檢查中驗出血尿,應進一步檢查、追蹤。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呂育全,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其實膀胱要與輸尿管、腎盂等泌尿系統一起看,這些器官發生癌症通稱「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若腫瘤長在膀胱就叫膀胱癌,長在輸尿管或腎盂就稱作「上泌尿道上皮癌」。由於這幾個器官息息相關,一旦發現膀胱癌,醫師也會做影像學檢查輸尿管、腎盂是否出現腫瘤,反之亦然。醫師影片連結

在台灣,除了膀胱癌的盛行率不低,相較於其他國家,發生在輸尿管或腎盂的泌尿上皮癌發生率也特別高。


一項數據顯示,全球上泌尿道上皮癌佔所有泌尿上皮癌比率為7%,而台灣則高達32%,可能與台灣洗腎人口多及過去使用馬兜鈴酸中藥材有關。不過,泌尿上皮癌中仍以膀胱癌的發生率最高,輸尿管或腎盂的上皮癌較低。


那麼,泌尿上皮癌有哪些高危險群和危險因子呢?與泌尿上皮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

1.抽菸。根據2019年歐洲泌尿科醫學會臨床指引,大約有一半的膀胱癌患者是有抽菸的,即使是二手菸也跟罹患膀胱癌有關連性。

2.因職業暴露於化學物質中。例如染料工人、皮革加工業、油漆工、美髮業等,因職業的關係長時間暴露與接觸容易致癌的化學物質。

3.砷的暴露。早年居住在嘉義沿海地區,例如布袋、鹽水、北門與義竹等地的居民,因當地「砷」中毒情形比較嚴重,膀胱癌的盛行率較其他地區高。或是有些人偏好飲用山泉水,若水中有過多砷等重金屬,風險也較高。

4.使用某些中藥材。過去研究發現「馬兜鈴酸」可能與泌尿上皮癌有關,因此目前政府已經禁用相關中藥材。


至於許多人關心「染髮」是否會提高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曾有文獻提到美髮師和染髮技術員,可能在經過10年以上的長時間暴露接觸後,比較容易罹患膀胱癌。

但目前為止仍無研究明確指出染髮與膀胱癌的因果關係。所以如果真的很擔心,還是建議少染髮。


罹患膀胱癌不見得有症狀,有些人可能有排尿問題,例如頻尿、急尿感等。這群病人比較容易被忽略,因為一開始可能會朝攝護腺肥大或膀胱過動症治療,一段時間的治療都沒有效果後,才會懷疑膀胱癌的可能性。


最常見的症狀則是「血尿」。有些人的血尿是肉眼就可見,稱為巨觀性血尿,有些人的血尿則是紅血球數量不多(5個到10個左右),所以看不出來尿液呈紅色,透過驗尿才發現,稱為微觀性血尿。


血尿的原因有很多種,泌尿道感染或結石都可能,男性還要考慮攝護腺肥大因素。當然最怕的就是泌尿道腫瘤。有些人是長期都驗出微觀性血尿,或是血尿有家族性(家族很多人都長期有血尿),這種病人比較不擔心是膀胱癌;如果突然發生肉眼可見的血尿,或是以前都沒有、最近才驗到有血尿,就要注意膀胱癌或上泌尿道上皮癌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如果第一次健康檢查發現血尿,建議就醫,醫師會詳細問診及安排必要的檢查,如泌尿道超音波檢查,或隔一段時間再驗一次,如果仍有血尿,再安排進一步的膀胱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腫瘤。


膀胱的泌尿上皮癌,腫瘤如果侷限在膀胱粘膜表層,屬於第零期或第一期,只要將腫瘤刮除,可以保留膀胱,治療以定期追蹤、定期灌藥為主。有遵從醫囑的病人,5年存活率可高達8、9成,只有少數的初期病人會不斷復發。


腫瘤若已經吃到膀胱的肌肉層,就屬於第二期。第二期的病人可以有兩種治療方式,其一是把整個膀胱拿掉,做人造膀胱或造口,其二是保留膀胱,用放射線治療加化療的治療方式,但整體治療效果沒有比把整個膀胱拿掉來得好。此外,目前的臨床研究發現,第二期的病人先做化療再開刀進行膀胱全切除,長期存活率較高,但是否要在開刀之前加做化療,仍取決於病人個人意願。


當腫瘤吃到膀胱外面的脂肪層,屬於第三期膀胱癌,通常需切除膀胱。一旦腫瘤蔓延到其他器官,例如直腸、子宮、攝護腺,或是轉移到淋巴結以上,甚至肝臟、肺臟,就是第四期的膀胱癌,5年存活率可能不到15%。


不過,當腫瘤轉移到淋巴結時,病人還有機會可以開刀治療,如果腫瘤已經侵犯到骨盆腔的骨頭,或轉移到肝臟、肺臟時,就不適合開刀。


腫瘤已轉移、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可以嘗試化療或免疫療法。化療對4到5成的病人有效,但效果比較難持久;至於免疫療法大概在2成的病人身上會發揮效果,有可能長期有效,而免疫療法的使用條件以目前標準還是針對不適合化療的患者使用。目前也有臨床試驗針對開刀前先給予化療及免疫療法,觀察是否有助於提高膀胱癌存活率。


膀胱癌還有另一種「原位癌」,雖然也是位於比較表層的腫瘤,但在膀胱癌是非常惡性的腫瘤,容易復發,也容易進展為比較嚴重的腫瘤,要特別小心,治療上會給予卡介苗灌注治療。全文請見 https://pse.is/QCA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