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研究:全球近半失智症病例可預防 只要控制這14件事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院在失智症研究中做的正子斷層造影。攝於2015年。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院在失智症研究中做的正子斷層造影。攝於2015年。美聯社資料照片


全球失智症人口持續上升,至2050年預計增至1.5億人以上,將對醫療照護系統構成龐大壓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的最新研究指出,失智症在全球造成的醫療與社會成本達1兆美元(約32.7兆元台幣),但近半數失智症病例其實是能預防或延後發生的。

在《刺胳針》(Lancet)7月31日發布的重量級報告中,27位全球頂尖失智症專家列出14個可以避免的失智症風險因素。若能盡力預防,45%的失智症病例其實可以避免或延緩。

這項研究的結果,已在美國費城舉行的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報告首席作者、倫敦大學學院教授李文斯頓(Gill Livingston)向《衛報》表示,世界上很多人「以為失智症無法避免」,事實不然。

她表示,人們從兒童到老年的各個階段,都可以做更多努力來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發生。

《刺胳針》的報告增加了兩個風險因素,與9%的失智症病例相關。大約7%的病例與40歲時的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有關,另有2%的病例則與晚年視力受損但未治療有關。

《刺胳針》失智症委員會2020年已發表12個失智症風險因素,共與36%的失智症病例相關。這些風險因素包括教育水準較低、聽力受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身體活動量不足、糖尿病、飲酒過量、創傷性腦損傷、空氣污染、孤立於社會。

專家在報告中寫道:「整體而言,若消除這14個風險因素,理論上近一半的失智症可以預防。」

李文斯頓表示,新的證據也顯示,降低失智症風險不僅可以延長健康情況下的壽命,即使罹患失智症,也可減少罹病時間。

她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延後失智發作。這樣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不吸菸、中年時期增加認知相關活動(包括正式教育以外的活動),以及避免飲酒過量。

李文斯頓強調,減少失智風險不僅攸關個人生活品質,也大幅降低社會成本。她表示,如果是久坐不動的人,最簡單的努力就是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簡單的散步,甚至是坐著做運動。

《刺胳針》失智症委員會提出了13項建議,包括為聽損人士提供助聽器,減少暴露於有害的噪音,以及從40歲左右開始檢測和治療高膽固醇。

其他建議包括視力檢查和治療、為兒童提供高品質教育、在中年時維持認知活動。

更多太報報導
曝北韓盼與美重啟核談判 脫北外交官揭川金二會破局原因
塞納河喝起來怎麼樣?奧運鐵人三項選手強化免疫力笑話百出
華裔英國選手余力生鐵人三項奪金 原落後14秒靠一句話逆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