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宜之計 兼顧環保與信仰

中國時報【呂妍庭╱嘉縣報導】 自環保單位開始推動紙錢集中焚燒開始,就有不少人提議設環保金爐,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並非首倡,卻選擇在此時發聲,除傳達信眾心聲外,也凸顯時代再進步,行之有年的宗教文化要改變,需要更多緩衝和時間。就連何達煌也說,政府推政策本該有彈性配套,設金紙焚化爐是權宜之計,起碼讓老百姓覺得政府不是只會喊減金、減香而已。 環保局資料顯示,除鹿草城隍廟會不定期送來金紙焚燒,奉天宮則是大甲媽遶境時會集中回收金紙,其餘焚化金紙多半來自清明節各鄉鎮公所公墓、納骨塔和民間納骨塔等單位,意謂各大小廟宇雖配合推行金紙減量,仍在自家金爐焚燒為主。 何達煌說,奉天宮減香做了10多年,光香爐就從19爐減到3爐,香從一大把變3支、6支,就連金紙也只剩下薄薄1公分厚,力推環保多年;但每年大甲媽金紙回收集中送焚化爐,還是有不少信眾質疑跟垃圾一起燒不乾淨,所以他才建議設金紙焚化爐,強調既然傳統信仰觀念一時半刻難以改變,政府也可以朝變通方式讓政策達到更大效果。 面對傳統信仰與環保政策倡議的衝突,日前才獲文化部評鑑為「古蹟歷史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單位」的溪北六興宮長期推動以糧代金已有相當成效,主委江筱芃以行天宮不燒香為例,認為民眾已漸能接受新思維,像是六興宮白米採購量逐年增加,透露為增加民眾以糧代金誘因,廟方依循右進左出傳統,把米放在右側入口,金紙放左側,果然採購金紙的信眾明顯減少。 港口宮主委張萬傳也說,雖然港口宮金紙自己燒,但長年以來,信眾對拜神明的金紙拿到焚化爐還是沒辦法接受,心不安,「一時半刻要改,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