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企不挺對中加關稅 食品業憂成北京報復對象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12日宣布將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38.1%的關稅;對此,中國商務部稱「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錯誤做法」。

不過,從週四(6月13日)的股市表現看來,歐盟的舉措並未立即反應在中國電動車廠的股價上,部分企業股價稍微下跌,但比亞迪在香港的股價上漲了超過5%,吉利也上揚約3%。相形之下,歐洲有部分大車廠週三(12日)股價些微下滑;路透社解讀,這是出於市場對中國反擊措施的憂慮。

儘管歐洲車廠面臨來自中國製電動車的競爭,但幾乎所有大廠都表態不支持歐盟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包含寶馬、大眾、奔馳、斯特蘭蒂斯等企業。德國汽車業者格外仰賴對中國的銷售,也因此擔心北京報復。

寶馬執行長齊普策(Oliver Zipse)認為歐盟的決定是「錯誤的方向」,最後只會走向孤立而非合作的道路,「從寶馬的角度看來,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競爭。自由貿易仍然是寶馬集團的方針」。

奔馳執行長康松林(Ola Kaellenius)則表示,德國身為出口大國,不應該「增加貿易壁壘」,而應依循世界貿易組織的精神,解除這些屏障。

歐盟正在與中國商討是否有其他解決問題的辦法;若7月4日之前談判無果,歐盟才會徵收新關稅。據路透社報導,歐洲和中國的業內人士都透露,兩邊皆有理由在未來幾個月內促成協議,避免關稅對進口中國電動車所產生的高額成本。

食品業者憂成反擊對象

雖然目前仍不清楚中國將會對哪些產品採取行動,但不只汽車產業擔憂,國際乳製品、豬肉業者也擔心中國可能的報復措施。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上週六(8日)曾在X平台發文,引述不具名的一位業內人士說法稱,「相關的中國產業正在準備證據,打算向主管部門申請,對歐盟的相關乳製品進口啟動反補貼調查」。5月25日也曾有類似發文,提到的欲調查對象是「特定的歐盟進口豬肉」。

13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被問及此事時說,中國業者有權提出這樣的申請案,而相關單位將依法審查與立案。

對於可能的中國反擊措施,紐西蘭乳製品企業協會執行總監庫魯特(Kimberly Crewther)表示,額外的貿易壁壘措施,可能導致全球市場動盪。紐西蘭是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國,許多歐洲廠商也在當地設立工廠。

根據中國的海關數據,歐盟是中國第二大的乳製品來源地,佔其2023年乳製品進口總額的36%,比例僅次於紐西蘭。

歐盟數據顯示,去年歐盟向中國出口的乳製品價值約17億歐元,主要產品包含乳清粉、奶油和鮮奶。

荷蘭、法國、德國、愛爾蘭和丹麥的乳製品產業都有一定程度仰賴中國市場。豬肉方面,荷蘭、丹麥和法國也是豬肉供應國,而中國去年最大的豬肉供應國則是西班牙,其佔中國豬肉進口總量的近23%。

在過去的貿易爭端中,食品業多次成為中國施加報復性關稅的目標。今年1月,中國政府針對歐洲的白蘭地發起調查,此舉被認為是對法國支持歐盟調查中國製電動車的報復。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