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俄天然氣大戰的全球效應

俄國侵烏後,美歐對俄實施經濟和金融制裁,俄國則減少天然氣輸歐反制,引發天然氣大戰。半年之內,各地天然氣價格飆漲達200%以上,撼動全球。 

歐盟所需的天然氣83%倚賴進口,其約45%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迄今,在俄國減量供給、歐盟尋求替代的互動下,俄國輸歐天然氣總量已減少了13。歐盟更在5月宣布,將於年底前達到全年減少23的目標,並於2030年底前終止自俄國輸入天然氣,展現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 

為了因應新局,尤其是寒冬將至,歐盟已緊急央請歐洲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挪威,全力擴大開採和輸出;和美國、加拿大、卡達等天然氣出口國洽簽長期合約,擴大進口;與利比亞協商籌建跨地中海新管線,望能增加輸入北非天然氣;同意德、法、奧、荷四國緊急立法,暫啟燃煤等不利減碳的電廠為備載發電。

寒冬將至,歐盟只能緊急央請挪威,全力擴大開採和輸出,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寒冬將至,歐盟只能緊急央請挪威,全力擴大開採和輸出,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歐盟能源進階整合,恐翻轉零碳排思惟

202276日歐盟甚至正式立法,將核能有條件地列為「有助環境和永續經濟」(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conomic activities)之「中繼綠能」(green transition),鼓勵公私資金投入,以利歐盟能源大轉型,並將於202311日正式生效。 

歐俄的天然氣大戰,不僅左右東西關係的未來,更對全球政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地緣政治上,歐俄天然氣大戰反而迫使歐盟進一步整合、美歐更加親密。 

能源攸關國家命脈,歐盟27國向來有自己的傳統和網絡(如法國發展核能、德國高舉新能源),並不情願意建立一個歐盟層級的共同能源政策。但俄國侵烏加上歐俄天然氣大戰,歐盟各國遂不得不齊心協力,朝著建立共同能源戰略的方向邁進。

與此同時,減少甚至切斷來自俄國的天然氣,也迫使歐盟必須擴大來自北美的進口,跨大西洋兩岸的關係和利益遂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然而,歐盟透過海路擴大自卡達進口、籌建新管線增加源自北非的輸入,愈發使得歐盟無法自外於北非及中東地緣政治的動盪。進一步靠攏美國,又依賴回教世界天然氣,其實壓縮了歐盟在全球事務的自主戰略空間,減損了歐盟在印太地區的作為能力。 

在全球議題上,歐俄天然氣大戰,徹底翻轉了全球以氣候變遷和零排為主軸的能源思惟,凸顯能源布局中地緣政治和能源價格波動的重要性,顯示缺乏地緣政治思惟的能源政策,極易置國家命運於險境。 

尤其,因應新局,歐盟也不得不重新審視核能的角色,一改過去十多年倚重天然氣,高唱風力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基調,已引發全球新一波的能源和減碳大辯論。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俄烏戰爭引發四大海嘯!襲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