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媒:貿易戰山雨欲來 中方暗示報復空巴與農產

(中央社布魯塞爾30日綜合外電報導)歐洲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披露,中國商務部已致函歐盟,就對方近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恐引貿易戰表達不滿並要求調整,否則將以打擊航空與農產報復歐盟。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隨歐盟執委會近日將對中國電動車祭出關稅加徵,中國商務部發給主管貿易事務執委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一封長達5頁的信函,呼籲歐盟調整作法。

歐盟執委會一名發言人證實,杜姆布羅夫斯基斯已收到中方致函,「正努力回覆中」;知情人士透露,中方來函表明北京對歐盟行政部門近月拉高貿易調查惱火,呼籲降溫以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中方呼籲降低對立之餘,也暗示不排除從歐盟的航空和農業「下手」報復。

報導認為,歐洲各國選民將於6月6日到9日選舉新一屆歐洲議會,不排除歐盟執委會將延後宣布為期9個月、對中國補貼電動車製造商的調查結果,等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後再行定奪。

雖然暫時不清楚歐盟會對中國電動車祭出多重的進口關稅加徵,但分析圈研判,歐盟恐須將關稅稅率從現行的10%大幅提高為50%,才能抵銷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所享成本優勢。

據市場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料顯示,歐盟從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金額,從2020年的16億美元大幅攀升至2023年的115億美元,佔歐盟全部進口電動車的37%。

中方在致函杜姆布羅夫斯基斯的信裡呼籲透過全面協商找出解方與新構想,平息貿易爭端。中、歐間貿易爭端升溫,已波及從機場安檢掃描儀到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的生意往來。

Politico.eu指出,中國是歐盟農糧產品的第三大出口地,佔歐盟農糧貿易總額6.4%,中方若選擇農業進行報復,會讓歐盟「有感」。

中方最有力的措施應是針對空中巴士(Airbus),目前空巴是中國航空市場的最大供應商。北京過去放出的一大狠話,就是若歐盟硬要中國的航空公司遵守歐盟碳排交易規範,就不再向空巴買飛機。

為回應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北京於今年1月對歐洲白酒生產商發起反傾銷調查,尤其針對法國。法國干邑白蘭地的生產商們擔心,一旦歐盟執委會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他們將淪為北京報復目標。

路透社報導,歐盟執委會預計6月5日宣布提高中國電動車的加徵關稅,勢必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帶來數十億美元新成本,但這也可望讓歐、中間啟動新一輪談判。如今中國電動車產業已居世界之冠,中國車企高層盼透過談判降低爭端。

歐、中雙方都有達成協議的動機。中國電動車商在國內競爭激烈之際,需要世界第3大經濟體歐盟此一利潤頗豐的出口市場,德國汽車製造商則希望維持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並與中國成為電動車夥伴降低自身成本。

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0%關稅。根據2023年貿易數據計算,每加徵10個百分點會增加中國電動車出口方約10億美元負擔。

過去歐盟對中國進口品的反補貼調查,最終會祭出9%到26%不等的關稅加徵,分析圈認為這次對中國電動車的加徵關稅應該也會在這個區間。一旦歐盟宣布後,對中國電動車加徵的暫時性關稅訂於7月初上路,並可回溯3個月前,然若歐盟內反對這項措施的國家夠多,加徵關稅會於4個月後撤銷。 歐洲汽車製造商普遍與新興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合作,盼以更便宜、快速的方式將電動車投入市場。福斯汽車(VW)和BMW今年4月承諾投入逾50億美元擴大在中國的研發和生產。貿易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汽車中有近29%銷往中國。

歐洲同時則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由於激烈的國內競爭壓縮利潤,比亞迪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歐洲賣車的價格可達在中國國內兩倍以上。分析圈認為,這讓中國車商保有空間吸收額外關稅。

賓士與BMW兩大車企的執行長今年4月都隨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訪中,兩家業者都反對歐盟製造貿易壁壘,稱德國車企禁得起與中國同行的競爭。(譯者:陳亦偉)1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