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夢碎」元宇宙

歐洲的元宇宙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歐洲的元宇宙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目前來看,歐洲要想進一步發展元宇宙,需要解決人才、資金、創新等多個難題。

歐洲的企業、投資者和人才都在爭搶元宇宙炒作列車的車票,就連很多重量級人物也不例外。

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建立“歐洲元宇宙”,向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髮起挑戰。與此同時,負責歐盟數字事務的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 Margrethe Vestager 正在考慮出台新的反壟斷法規。

但需要認清的現實是,歐洲的元宇宙夢距離夢想成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慕尼黑虛擬現實平台 VRdirect 聯合創始人 Rolf Illenberger 表示:“現實情況是,沒有一家歐洲大型科技公司與未來的元宇宙相關。元宇宙由美國和亞洲的玩家主導,並將在兩個地區得到發展。”

在美國,Meta、微軟和蘋果等科技巨頭將成為主角,Roblox 和 Decentraland 已經提供了受歡迎的原型元宇宙平台。在亞洲,TikTok 和 VR 品牌 Pico 的母公司字節跳動是最強的競爭對手,此外,華為、騰訊和 Sandbox 等公司同樣不容小覷。

相比之下,在歐洲,這項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僅限於小眾營運商和初創企業,比如芬蘭生產高端耳機的 Varjo 和愛沙尼亞的 Ready Player Me。後者是一個跨遊戲虛擬角色平台,最近拿到了由風投巨頭 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的 5600 萬美元融資。

Web3 和元宇宙廣告公司 Hype 的首席執行官 Jake Stott 樂觀地認為,在未來,歐洲的金融科技行業在這個領域有可能出現支付供應商,不過他也承認他們面臨著重大挑戰。“從歷史上來看,在培養獨角獸企業方面,歐洲初創企業一直落後於美國和亞洲。在風險融資方面,歐洲也落後於美國。政府也許可以在這些方面提供支援,通過移除增長障礙和刺激風險投資,幫助歐洲剛剛起步的元宇宙生態系統。”

歐洲元宇宙夢,難過人才關

芬蘭企業家 Petri Rajahalme 和他的合夥人 Dave Hayes 最近成立了 FOV Ventures——歐洲第一家專門投資早期元宇宙公司的風投公司。今年 3 月,兩人宣佈向處於種子初期或種子期的初創公司提供 2500 萬歐元的資金。

Rajalhlme 說:“我們不缺乏人才,這是肯定的。如果你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併購交易,就會發現,許多被美國企業收購的公司,裡面的人才都來自歐洲……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人才留在歐洲?”

當前,雖然芬蘭提供了免費和高品質的教育,但在薪資方面卻無法與矽谷相比。即便歐盟巨頭可以提供一定規模的支援,但申請非常耗時,而且資金有限。FOV Ventures 更願意通過提供早期資金和進入市場的專業知識將人才留在歐洲。

這個戰略的關鍵在於,需要一個由已知參與者(如 Meta 和 Decentraland)的元宇宙專業人士組成的“邊緣網路”,這些專家可以為與大平台合作提供資金和建議。

Rajahalme 還希望歐洲投資者能夠攜手合作,一起挑戰美國的資源。“作為風投公司,我們應該在歐洲內部加強合作,分享知識和見解,並提供底層的幫助。這是一個大浪潮,它才剛剛開始,我們必須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

據悉,Rajahalme 從 2016 年就開始接觸元宇宙領域,但他承認,在 Facebook 更名為 Meta 之後,元宇宙才開始悄悄進入主流賽道。

但這並不意味著如今大家已經充分理解什麼是元宇宙,事實上,模糊的元宇宙概念既帶來了問題,也帶來了機會。

元宇宙供應商只是“老酒裝新瓶”?

歐盟委員會和議會的成員都呼籲對元宇宙進行監管,但問題是他們還不清楚他們到底在監管什麼。歐洲議會議員 Axel Voss 在最近的一次圓桌會議上表示:“作為一名立法者,我們現在必須考慮如何監管不存在的東西,或者已經存在但規模較小的東西。”

究竟什麼是元宇宙?

事實上,有很多關於元宇宙的定義。元宇宙一詞最早出現在 Neal Stephenson 1992 年出版的小說《雪崩》中,Neal Stephenson 將現實生活中的網路描述為“3D 網際網路”。扎克伯格則設想了“一個你可以在數字空間中與人共處的虛擬環境”和“一個你身在其中而不只是束手旁觀的實體網際網路”。

Rajahalme 更喜歡投資人 Matthew Ball 對元宇宙的描述:“一個大規模的、可互操作的即時渲染 3D 虛擬世界網路,可以讓無數使用者同步持續地體驗,擁有個人存在感,並具有身份、歷史、權利、對象、通訊和支付等資料連續性。”

這一宏偉願景已經在慢慢實現,並且一些應用,如線上遊戲等,有助於歐洲各種生態系統發揮它們的優勢。例如,北歐國家可以利用出色的遊戲行業,而德國的工業經濟為元宇宙中的 B2B 服務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然而,批評者們認為,許多元宇宙供應商只是用一個包羅萬象的流行詞,對已有的技術進行了重新包裝,各種散落的應用遠沒有達到可整合的程度。

VRdirect 公司創始人 Illenberger 對元宇宙的去中心化表示懷疑,他預測中國和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仍將是主流平台的把關人。“可能是 Meta,可能是蘋果,也可能是字節跳動——他們將控制這個生態系統。如果你是一名應用開發者,你可以為 Varjo 開發一款應用程式,但你的目標使用者將非常少,所以你會為 Meta 和蘋果開發應用程式。”

這些未來的元宇宙主導者正在成為歐盟立法者的瞄準目標,他們認為強有力的資料保護和反壟斷監管是一種競爭優勢。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認為。

過度監管下,

歐洲元宇宙創新受到阻礙

一些元宇宙企業、開發者和投資人擔心歐盟的監管會阻礙創新。

FOV Ventures 創始人 Rajahalme 分享了一個關於美國和中國人工智慧發展討論會的趣聞。與會的歐盟代表表示,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人工智慧的最佳監管者。他開玩笑地說:“這就好比當你開始生產汽車時,歐洲人說他們要成為製造停車標誌的最佳廠商。”

Illenberger 見證了嚴厲的監管所帶來的弊端。

比如,一個使用外接攝影機來識別周圍環境的虛擬現實頭盔,很容易違反歐盟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可能在工作場所被意外拍攝。

為了降低違規風險,西門子等大型公司為此推出了專門的 VR 房間。然而,這些設施對一些企業來說並不方便,而另一些企業則負擔不起。

Illenberger 表示,“即使是在遵守歐洲資料隱私法的情況下,使用元宇宙技術也會是一場噩夢。為了讓裝置正常運行,你必須對環境進行拍攝。”

這些規則可能會阻礙創新,並將人才推向亞洲或美國。

寫在最後

雖然歐洲公司可以在元宇宙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果想與全球科技巨頭展開競爭,無異於異想天開。與其與現有的公司對抗,不如與他們合作,以獲得更大的成功。比如,VRdirect 已經為 Meta、Pico 和 HTC 設計的耳機提供支援。

Illenberger 認為這種互操作性為細分市場提供了機會。他還相信,他的公司可以從嚴格的歐盟法規中受益,因為其他企業會更多地偏向他提供的服務,而不是忽視這些規則的矽谷中堅企業。“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競爭優勢。但與美國和亞洲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至於歐洲元宇宙夢——與科技巨頭競爭,同時保護歐洲的規則和文化——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前線”(ID:ai-front),作者:Thomas Macaulay,譯者:明知山,策劃:凌敏,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