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俄烏戰爭還能走多遠?(三)

梅克爾:「治大國,若烹小鮮」

廖天琪:自由世界畢竟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倫理,大欺小,強欺弱的叢林規則是不容許的。歐盟國家在同意與確認制裁方案方面,應該事先已估計與考慮到這些自損的問題。也許這些政治家覺得只有下狠手制裁,才能很快能達到效果,終止與遏制這場戰爭。用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話表達:「我們不會讓普京贏得這場戰爭。」問題是達到這樣的目標,德國歐洲需要投入多大?是否估計不足?戰爭難道會一直拖延下去?你們怎麽看?

田牧:我覺得,德國新政府不果斷不成熟,治國理政能力有問題,我更相信是治理團隊的問題。朔爾茨的「我們不會讓普丁贏得這場戰爭」,為什麽不超前呢?我們不讓這場戰爭爆發!

梅克爾總理做到了。2008年,她斷然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要求,將矛盾與衝突直接遏制在搖籃裡。我是梅克爾總理的粉絲。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商湯時引用此語,解釋道: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很受啟發。

梅克爾執政16年,在大國外交、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等方方面面,軟中帶硬,分寸拿捏適中,整個世界都知道中俄是當今世界兩大極權制度大國,梅克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習近平、普丁的尊重與友好,從而也將歐中關系、歐俄關系處理與駕馭得恰到好處。

有個嚴峻問題擺在當今世界的面前,現代政治文明是否需要重蹈俾斯麥、拿破侖那一套叢林法則,通過戰爭解決兩大集團的政治分歧,改變對手的政治體制與價值觀?我深切感悟到了梅克爾的軟實力一面,以和平友好共同發展的「大戰略」,一手以「中歐投資協定」牽著中國,一手以「北溪二號」牽著俄羅斯,用經濟發展、用造福人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外交、經濟、文化等手段改造對方、同化對方,使得歐中俄人民沐浴著和平幸福陽光,豈不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乎?

梅克爾在位16年,德國政經一路引領歐盟,呈現和平與祥和氣象,倘若梅克爾在位,我深信她能四兩撥千斤,與拜登總統協調,再一次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爭執。

質疑梅克爾犯錯釀禍端

田牧:有媒體批評:「梅克爾16年執政生涯蒙上陰影,她過去對普丁的和緩政策實際上弱化了德國,甚至歐洲。」我不這樣認為。無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非正義之戰,是一場沒落的叢林遊戲,是成王敗寇的歷史延續。但是我們是否反思過歐洲政治大環境的現況呢?梳理以下三點:

1、眾所周知,「北約」是「冷戰」的產物。當年,按照冷戰期間遏制策略始創人喬治·凱南的謀略與建議,包括「馬歇爾計劃」與「北約」的建立,實施對蘇聯的「遏制戰略」。整個世界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北約」的存在,本質上意味著「冷戰」尚未結束,「北約」時刻準備著,等待著對手俄羅斯的成長。

2、「冷戰」中,英國十八世紀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權力平衡」,亦作「均勢」,是為維護歐洲權力平衡制定的策略,亦成為政治學的公理。所謂的「均勢」與「平衡」,即認定某一政治集團(勢力)存在而言,即「假想敵」。

對應於「均勢」與「平衡」策略,還有一個「地緣政治」理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將軍卡爾·豪斯霍弗爾(Karl Haushofer)推崇「國家有機體」與「心臟地帶」學說,提出了「地緣政治」的「生存空間」概念。上世紀蘇聯解體後,「北約」邊界是東西德交界處,當年的科爾總理就提出了「德國需要『生存空間』,『北約』需要東移。」

北約地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北約地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既然,「北約」的存在視俄羅斯為「假想敵」,應該考慮「平衡」與「生存空間」,烏克蘭是「北約」與俄羅斯的最後「生存空間」。這就是美國戰略家一再提醒避免戰爭,保持「烏克蘭和平中立地帶和橋梁作用」的警示。

倘若這一平衡傾斜,必然引發沖突與爆發戰爭,這與「一戰」、「二戰」的大環境並無改變與區別,也是在重蹈弱肉強食、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重演「春秋無義戰」。

普京的「核訛詐」

廖天琪:近期,德國知識界公開信引發爭議。一方是要求朔爾茨政府不要運送重武器給烏克蘭,以免引發普丁動用核武,引發更大的世界戰爭;另一方意見剛好相反,認為必須以重武器支援烏克蘭,助他們抵抗侵略,捍衛民主。不知法國是否也有這樣的正反討論?

萬潤南:美國現在對俄羅斯、對普丁是采取極端施壓,拜登甚至以「普丁應該下台」等羞辱、不給臉的做法,刺激普丁。這樣激怒俄羅斯,我真是挺擔心的,為什麽?因為大國之間的政治,你採取這種極端羞辱的做法,後果真是很難預料。尤其是普丁幾次提到「俄羅斯準備好了核武器」,而且還特別強調,「如果我們使用核武器,那首先一定不是在烏克蘭。」這個話是很危險的。

現在,美國包括重型武器,租借法(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捲入戰爭的同時,為同盟國提供戰爭物資,租借法案使得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民主兵工廠」)繼續沿用等,那是步步進逼,這個戰爭怎麽能夠停得下來?這個後果怎麽能夠防止?

田牧:我補充一點。我們看美國面對戰爭,每一次都是一馬當先,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俄烏戰爭美國不入場參戰,還真是罕見。

我想起當年的越南戰爭,越南和美國開戰,打了15年左右,表面上是美越戰爭,其實背後前蘇聯和中國不僅遞武器、送糧食,還派遣援越軍隊入場參戰。中國軍隊進入越南境內有30多萬,都沒有領章帽徽,而是像越南軍人一樣的服裝和裝備,中國陣亡約1,000多人。俄烏戰爭的做法,似乎是原來越南戰爭的一個翻版,有「北約」軍隊,包括波蘭人、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還有加拿大人等。美歐國家是否也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待續)

【閑話三人行】:萬潤南、廖天琪、田牧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