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戰略自主 仍身不由己

法國總統馬克宏於4月5日至7日率經貿代表團出訪中國大陸。即便透過邀請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同行,期望藉此降低外界過度專注法中雙邊關係,或透過歐盟立場對外展現歐洲團結態勢,然事與願違,目前看來外界對馬克宏此行的評價貶多過於褒。

箇中原因在於,過往歐中雙方並無地緣政治或安全議題的矛盾,因此雙邊關係多聚焦於經貿及投資發展的相關摩擦。但隨著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始終拒絕譴責莫斯科,也不加入歐美對俄的制裁行動,使得歐中在地緣政治及安全議題上出現矛盾,也讓任何歐洲國家有意改善與中國關係時都被視為綏靖之舉。

2022年10月歐盟高峰會時,27個成員國領導人對中國的新戰略達成共識,包括歐盟與中國持續貿易與溝通,但透過分散供應鏈來源和增強內部供應韌性來降低對中戰略上的弱點。更重要的是,在歐中關係的所有層面採取團結一致的立場。然而德國總理蕭茲不顧其他歐洲國家反對,堅持於2022年11月對中國訪問,使外界對於歐洲國家能否維持一致對中立場產生質疑。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於本次訪中前也公開表示,與中國「脫鉤」並不符合歐盟利益,而是需要專注於「去風險」。但與美國對中政策不同的是,歐洲希望逐步調整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而非斷然脫鉤。但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僵持,中國依舊未積極表態,歐洲國家也不得不與美國對中政策上採取相似的調性。

台海議題並非本次馬克宏訪中主要的關注,但的確是當前歐洲國家及人民關切的重點,很大程度是因為當前主流民意是將俄烏戰爭投射在台海情勢的發展上。馬克宏在回程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中美衝突,強調歐洲要戰略自主,不應成為美國附庸。這個說法受到不少歐洲政界的批評,也使得外界對法國未來能否在台海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有所質疑。但對法國而言,介入當前台海情勢發展並不符合法國利益,爭取中國大陸協助解決俄烏戰爭才是當前歐洲最高的利益。

觀察法國印太戰略的內涵其實不難看出,馬克宏此行對中或對美立場調性並未改變。他的理念就是以歐洲戰略自主為核心,主張印太地區國家在面對兩強對峙困境時應有其他選擇,而不是被迫附庸於任何一方。

但外界關切的問題是,面對中國大陸未能在和平與民主議題上展現趨向歐洲價值的同時,若歐洲國家接連到訪中國,強化經貿交流,是否將使得美歐對中政策步調出現不一致,進而擴及對烏克蘭未來認知上的差異,這樣的趨勢是否真能符合歐洲自身利益?(作者為台灣歐洲聯盟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