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運動用品店 迪卡儂打造最強台版供應鏈

誰仍看好台灣2〉法商在台深耕28年

根據體育署調查,台灣運動人口在2017年已增加八成五,創下歷史新高,也帶來了無限商機。

來自法國,全球第二大、歐洲最大運動用品店的迪卡儂,看準台灣人的運動風潮,2012年在台中設置第一家量販店,開店的計畫從不停歇,至今已在九個縣市設立11家分店,成為全台最大的運動用品量販店。

1996年,迪卡儂先在台中市一個僻靜角落,以實驗門市先行試賣單車用品,結果人潮絡繹不絕,2008年竟然賣到5000萬元,讓他們發現莫大商機,於是著手在台設店,果然業績驚人。

「十年之內,我們在台灣會有25~30家分店,」台灣迪卡儂公司執行長紀杰夫(Jean-Francois Guislain)說出他的「十年計畫」:各縣市最少有一家店,要讓更多台灣人「動」起來。

來到台中市南屯區的迪卡儂第一家分店,可以發現店外就是運動場,大小朋友可以在此打籃球、打桌球、騎單車、溜冰,還有兒童遊戲區,所有運動器材全是迪卡儂免費提供。

背包便宜耐用,還保固十年

迪卡儂商品有九成八是自製,價錢也比知名品牌便宜,令網友瘋迷,紛紛在網路留言:「標價是不是少個零?」「99元背包超好用,還保固十年」「運動鞋特價399元,根本佛心,CP值高到爆表」。

迪卡儂歷史悠久,1976年在法國北部成立,就以物美價廉為品牌特色,已外銷至47個國家,搶攻全球運動消費市場。

紀杰夫說,台灣是單車王國,1990年,他們來台採購零件、原料,銷往歐洲,隨後在業者群聚的台中市落地生根,生產自有品牌的運動用品,從控制成本、監控品質,到整合品牌、物流與零售,形成上中下游的一條龍營運模式。

「台灣有完整的運動用品供應鏈,非其他國家能及,」紀杰夫道出投資台灣的優勢說,從研發、設計、測試到生產、出口,都能在台灣找到想要的供應商;包括紡織、發泡劑、金屬、光學、電器等材料也不虞匱乏,台灣讓他們將產品構想變成獲利商品,這在法國和許多國家都做不到。

迪卡儂在台灣發展多重伙伴關係,與60個本土供應商合作,協助在台生產,行銷海外。

「迪卡儂3%的運動用品就是台灣製造(MIT)!」紀杰夫說,例如,登山車、GPS、運動手錶,去年締造了7億元出口值,蛙鏡、單車打氣筒也很受歡迎,19元的網球更是去年出口量最高的商品。

經濟部投審會發言人楊淑玲認為,迪卡儂長期和台灣廠商合作,即便台灣不流行的運動,例如,法國南部銀髮族常玩的「法式滾球」,也在台生產,銷售全球,讓國際看見台灣的生產力,等於間接行銷台灣。

迪卡儂來台28年,正式成立店面至今六年,去年營業額達30億元,台灣表現在迪卡儂的46個海外國家中,排名16,台灣的業績年年成長三至四成。賺來的錢也繼續投資台灣,每年都開新店,已創造了上千個工作機會。

這個好成績部分源於用心經營消費者。去年他們找了衝浪愛好者、工程師、設計師、供應商,一起到宜蘭設計自學衝浪板,讓消費者能更快上手,新品今年就要上市銷售。

迪卡儂為了鼓勵員工運動,依興趣成立了衝浪、三鐵等十多個運動社團。過去員工曾經和消費者共同設計球棒,另一項合作作品魚雷浮標,不久也要上市。

與消費者維繫良好關係是迪卡儂的成功法則。資深員工都知道,早年為了讓大眾留下印象,就以台語戲稱公司為「豬腳滷」(諧音),希望台灣人談到運動,就能想起他們。

紀杰夫認為,他們能在台快速提升業績,要感謝經濟部和地方政府協助了解投資法令,參與BOT案。例如,台灣第一家分店就由台中市府負責找到土地,委由他們經營40年。

今年10月,台中市還會再開一家新店,迪卡儂也計畫在新竹市興建樓地板面積達3000多坪的賣場,明年第一季就會啟用。但因賣場位於熱鬧市區,施工期間可能產生影響,讓原本雪上加霜的塞車問題更嚴重,讓新竹人對迪卡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紀杰夫說,新竹店會有停車場和運動場,希望以此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多多交流運動經驗。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