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極右翼勢力抬頭 歐盟對華政策是否轉向?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上周日(6月9日)結束的歐洲議會大選中極右翼勢力取得明顯勝利。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獲得的支持率遠低於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 (RN) 。德國極右翼政黨選項黨(AFD)在投票中成為德國得票率第二高的政黨。意大利總理梅洛尼領導的極右翼“意大利兄弟黨”(Fdl)在意大利名列前茅。

但是,《南華早報》在一篇相關分析報道中指出,盡管如此,“關鍵的一點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在的中右翼歐洲人民黨黨團 (EPP) 仍然是歐洲議會中最大的議會黨團”。該黨團在本屆歐洲議會大選中總共贏得189個席位,相較於5年前增加了7個。右翼的“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贏得72個席位。極右翼黨團“認同與民主”(Identity and Democracy)獲得的席位實際上從5年前的72個席位降至58個。

歐洲人民黨黨團取得的成功讓馮德萊恩連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的機率大幅增加。馮德萊恩被看作是歐盟內部對華關系中的強硬派。她強調應該持續降低對華關系中的風險。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肖爾茨都曾公開表示過反對馮德萊恩連任。今年4月,彭博社還曾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包括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在內的一些歐洲政府領導人溝通協商,討論讓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替代馮德萊恩擔任歐委會主席,主要原因是馮德萊恩“過度政治化”。

但現在馬克龍所在的政黨在選舉中受挫,他也已經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於6月30日和7月7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的兩輪投票。所以可以想見,後院失火的馬克龍在討論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資格的問題上影響力會略有削弱。

一些對華持批評意見的議員獲得連任

除此之外,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一些對中國堅定的批評者都獲得連任,包括來自法國的議員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和斯洛伐克基督教民主黨人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格魯克斯曼曾經多次反對新疆再教育營。2021年,因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謾罵法國學者,格魯克斯曼回擊稱“如果我們的政府領導人還有尊嚴和國家意識,應立刻傳召中國大使,然後跟他嚴正解釋:‘如果您再繼續撒野,就馬上回中國’,在某些時刻,再也不能視而不見,必須挺直脖子。”同年3月22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對格魯克斯曼等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萊克斯曼也因多次發表與新疆相關言論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負責供應鏈法的卡瓦奇尼(Anna Cavazzini,綠黨)、維吾爾人人權專家埃羅格魯(Engin Eroglu)、參與制定歐盟《國際采購工具》(IPI)的卡斯帕裡(Daniel Caspary,基民盟)、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蓋勒(Michael Gahler,基民盟)也都成功連任議員。

《日經新聞》報道指出,歐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27個成員國之間在如何應對中國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大。一些中間派政黨希望讓中國遵守全球貿易和人權規則,一些右翼政黨僅僅出於意識形態原因反對北京,而匈牙利極右翼領導人奧爾班則積極向中國示好。

歐洲人民黨黨團議員、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在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表示,歐盟會繼續加強對中國依賴度的審視。他說:“去風險化政策將持續執行下去。歐盟將繼續對中國市場和投資保持高度謹慎。”他強調說:“我們正在爭取平等的競爭規則。”

歐中關系中的變與不變

有分析看法認為,在極右翼勢力的影響下,歐盟與中國的關系將更多地圍繞貿易保護主義,而不是維護人權和民主價值觀。

《日經新聞》引述墨卡托中國中心布魯賽爾辦事處分析師史泰茨(Grzegorz Stec)的看法表示,就對華政策而言,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為延續上屆任期內形成的共識鋪平了道路,即“主要將中國視為挑戰”。他補充說,隨著右翼勢力的崛起,“歐盟的中國議程可能會更多地關注經濟風險,而不是與價值觀相關的問題”。

(綜合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