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選舉開票 德國執政聯盟遭重挫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10日專電)歐洲議會大選各國持續開票,初步顯示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德國執政聯盟遭重挫,當前得票率最高為在野最大黨基民盟;而選前醜聞不斷的另類選擇黨(AfD)未受爭議影響,跟隨歐洲極右翼崛起趨勢,躍升德國第二大黨。

歐洲議會大選被視為明年9月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前哨站,在俄烏戰爭帶來高通膨、移民衝擊、德國國內能源轉型及財政預算赤字危機下,德國居民透過歐洲議會選舉表達對執政聯盟不滿。

根據歐盟官方資料,在紅綠燈執政聯盟(Ampelkoalition)中,德國總理蕭茲所屬社民黨(SPD)得票率約14%,創1949年以來在全國選舉歷史新低;綠黨(Die Grünen)得票率約12%,比起2019歐洲議會選舉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自民黨(FDP)則持平,收穫約5%支持率。

綜合德媒分析,當前德國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反映4個主要趨勢,包括執政黨挫敗、選民關注議題轉變、短影音影響力增強,以及難以阻擋的歐盟右傾化現象。

首先,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遭遇重挫。儘管此次選舉針對的是歐洲議會,但其結果被解讀為德國人對聯邦政府的不滿,已囊括超過30%選票的在野基民盟(CDU)秘書長林內曼(Carsten Linnemann)質疑蕭茲是否可繼續領導聯合政府。

他接受「南德日報」(SZ)訪問時說,基民盟超過總理所屬政黨得票率兩倍,「紅綠燈聯盟要麼改變政策路線,要麼讓出位置,提起信任投票進行議會改選」。

其次,氣候變遷不再是人們最關心的政策議題。

6年前,以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為代表的「週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氣候罷課與抗爭運動,掀起全球對暖化議題的關注,也讓重視環保的德國綠黨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得票率創歷史新高,並一鼓作氣於2021年聯邦議會大選取得碩果,在聯合內閣扮演重要角色。

隨著俄烏與以哈戰爭接連爆發,移民和國家安全取代氣候問題,成為選民關注焦點,批判執政聯盟烏克蘭與移民政策的保守派政黨基民盟與另類選擇黨獲選民支持,德國漸向右傾。

明鏡週刊(Der Spiegel)分析,執政後在各項議題沒有向中間靠攏的綠黨,比起2019年喪失1/3選民,5年前它所倡導的「為氣候而戰」曾是最熱門的話題,如今卻成為該黨沉重包袱。

第三,選舉顯示短影音成為形塑年輕人政治觀點的重要媒介。

德國首次下修選舉年齡至16歲,今年百萬年輕人成首投族。很早開始經營Tiktok、在短影音社群媒體擁有高流量的另類選擇黨,縱使選前接連爆出秘密驅逐移民計畫、間諜案等醜聞,仍在此次選舉中躍升為德國第二大黨。

根據德國公共電視ZDF資料,另類選擇黨在16至24歲選民中的支持率達17%,與基民盟並列成為該年齡段首選政黨。歐洲黨(Volt)等積極利用社群媒體平台的政黨也在年輕選民中取得不錯成績。而過往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綠黨,在16至24歲年齡段中只獲得11%選票。

最後,未來歐洲議會內部的多數派組成將變得更加困難。

德國傳統大黨基民盟與社民黨的支持板塊都在縮小,越來越多新興政黨取得歐洲議會席次,例如今年1月才成立的「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得票率即超過內閣成員自民黨,預估將取得6席歐洲議會席次。

「動物保護黨」(Tierschutzpartei )、「德國家庭黨」(FAMILIE)等單一議題小黨也將進入歐洲議會,使得歐洲議會更具多元與包容性。

不過這也將導致未來歐洲議會的協商和政策產出過程,會變得更加複雜與困難。

德國公共電視ZDF解釋,歐洲議會由來自各成員國的代表組成,需要建立多數派聯盟才能推動立法和政策。傳統大黨席次縮水與小黨林立,將造成歐洲議會組建穩固議會黨團的能力下降,可能成歐盟隱憂。(編輯:馮昭)1130610

看更多相關新聞
歐洲議會選舉 右派勢力大勝 馬克宏宣布解散國會 提前改選
歐洲議會疑歐派崛起 范德賴恩連任執委會難度增
歐洲議會改選向右轉 專家憂親中影響力擴大
失去國會多數「比利時總理宣布請辭」新任可能人選曝光
尷尬!法國毒販「請假外出」投票 竟在警察眼前越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