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豬肉疑染E肝 食藥署:熟食才安全

繼芬普尼雞蛋事件後,歐洲再傳豬肉疑似感染E型肝炎病毒(HEV)。對此,食藥署提醒民眾,農畜肉製品應完全煮熟再吃,處理生熟食也應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並呼籲業者確認外國供應商提供的肉品符合安全衛生條件,落實源頭產製管理。 英國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上千名E型肝炎病患可能是食用超市販售的香腸而染病,其豬肉來源包括荷蘭與德國。由於德國和荷蘭的加工肉品疑似感染E型肝炎病毒,南韓主要大型超市、百貨公司和雜貨店業者,已將來自這兩國的香腸、火腿等豬肉產品暫時下架。 對此,食藥署表示,E肝病毒流行區通常在環境衛生差的地方,多是因水源遭受污染所致。依國外研究資料,在豬血及豬糞中,也可分離出基因序列相當近人類E肝病毒的病毒,因此肉品若沒有煮熟就吃,就有可能會感染病毒,處理生熟食也應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吳宗熹:『(原音)呼籲民眾應該要盡量把豬肉產品煮熟,不要不熟的情況下處理,因為E肝病毒其實在加熱之後就可以破壞掉,食品安全是沒有問題的,只有在吃到不熟的產品才有可能被感染。』 食藥署指出,國人吃的豬肉產品,97%來自國產豬,僅3%來自國外進口,且進口豬又以美國、加拿大為進口大宗,歐洲豬肉量比率極低。目前台灣有進口的歐洲豬國家為荷蘭、西班牙、瑞典、丹麥、匈牙利等,食藥署將透過正式管道進一步瞭解相關狀況。吳宗熹:『(原音)接著會去針對這件事情,向歐洲幾個有輸豬肉到台灣的國家,像荷蘭,我們去跟他們瞭解,請他們確認一下,就是他們輸台的豬肉產品,有沒有特別需要特別加強管制的部分。』 食藥署也呼籲業者,應確認外國供應商提供符合安全衛生條件的肉品,並落實輸入肉品的儲運自主管理、源頭產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