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AI 人才激增1,000%傲視美國 企業逐人才而居 在歐展開爭奪戰

歐洲AI 人才激增1,000%傲視美國  企業逐人才而居 在歐展開爭奪戰
歐洲AI 人才激增1,000%傲視美國 企業逐人才而居 在歐展開爭奪戰

文/ Louis Wei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隨著AI 應用的野蠻生長,AI 詐騙、操縱輿論的假新聞、電子書氾濫、侵權使用等爭議層出不窮,如何負責任地使用AI,歐盟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等限制與監管,希望為AI 訂下可遵循的規範與責任,但另一方面,投資者、企業方、AI產業人員卻對其扼殺AI 領域的創新和競爭力產生疑慮。

歐洲企業及投資社群Tech Tour 指出,歐洲近2 年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尤其在西歐國家如英、法、德等國,AI 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歐洲紛紛成立。根據歐洲創投公司Atomico 於2023 年11 月的統計,歐洲擁有的AI 專業研究人員多於美國,過去10 年來投身AI 產業的人數增加1,000 %。

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研究報告也指出,歐洲對於AI 產業有十足的吸引力,該區域有豐富的AI 人才、創新支持政策,AI 產業在歐洲蓬勃發展。相關科技公司受惠於當地先進的研究與快速的創新,專業工程師在這波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據估計歐洲約有20 萬名AI 相關工程師,而推動歐洲AI 革命者,是其中核心的4 萬3 千名。

歐洲體系化培育AI 人才

企業赴歐設點搶才

一個產業的發展基礎,仰賴完整的教育體系,歐洲大學體系在培養AI 人才上不遺餘力,僅僅在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就孕育了歐洲核心AI 專家的1.3%;馬德里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adrid)、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 及線上學習平台Udacity 等也培育出不少人才;若以城市來說,倫敦有最多AI 人才,而以都柏林的人才密度最高。

美國被認為是AI 科技的中心,位於矽谷的OpenAI 更是引爆AI 浪潮的領頭羊。北美洲擁有1,752 間AI 新創公司,是世界上AI 新創數量最多的區域,但33 個歐洲國家的AI 新創公司總數則為1,157 間,英國擁有334 間為歐洲之冠,第二、三名是德國的167 間和法國的135 間,但若以每百萬人口享有的AI 新創公司來算,高達10.52 的愛沙尼亞才是冠軍,是美國的2 倍。

OpenAI 的ChatGPT 在全球掀起生成式AI的風潮,其所收獲的巨大成功,激勵了更多投資者紛紛投資有前景的AI 新創公司,希望自己也能一夜致富。歐洲則成為大科技公司爭破頭搶進的最新戰場,包括來自加拿大的Cohere 和美國的Anthropic、OpenAI 都於2023 年在歐洲設立辦公室,在當地展開人才爭奪戰,讓歐洲本土AI 公司如DeepMind 必須砸下重本來留住人才。

人才不斷出走跳槽

推升AI 從業者薪資

根據《路透社》(Reuters) 報導,就連2014年被Google 收購的英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DeepMind,也面臨競爭者挖角挑戰,甚至其共同創辦人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也選擇離職以便與LinkedIn 聯合創始人霍夫曼(Reid Hoffman) 及Mistral AI 執行長蒙施(Arthur Mensch)一同在美國加州創立Inflection AI,而且該公司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估值。

大量的人才流失為DeepMind 帶來沉重壓力,為阻止員工跳槽或創業,DeepMind 向多位資深研究者提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限制性股票(Restricted Stock) 措施, 試圖留下這些AI專家。

獵才公司Avery Fairbank 數據顯示,2023年英國AI 公司薪酬大幅增加,從原本約35 萬英鎊(約新台幣1,410 萬元),提高到5 萬到10 萬英鎊之間(約新台幣200 萬至400 萬元)。總經理費爾班克(Charlie Fairbank) 表示,在國外AI公司如Anthropic 和Cohere 進入倫敦後,這場人才大戰將更加激烈。

專為顧客設計聊天室機器人的Cohere,2022 年挖角了在DeepMind 服務7 年的主要研究員布倫森(Phil Blunsom),成為公司的首席科學家。2024 年1 月,DeepMind 的研究科學家魯德(Sebastian Ruder) 也跳槽到Cohere,魯德提及:「很少有一間公司擁有如此多業界頂尖人才,並能從頭建立起龐大業務,當這種機會出現時就該抓住。」

創業投資公司OpenOcean 共同合夥人阿瑪斯克(Ekaterina Almasque) 也說道:「DeepMind在業界已不再遙遙領先,AI 人才數量就是那些,在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徵才將越加艱困。」

大企業祭出高薪搶才

新創則給予產品主導性

OpenAI 於2023 年相繼在倫敦和愛爾蘭都柏林開設海外辦公室,人力資源副總裁尹(Diane Yoon) 說,這只是第一步,公司規劃擴張至更多國家。同年,Cohere 也在英國設置辦公室,執行長戈梅茲(Aidan Gomez) 計畫將員工數擴張至50 人,他說「哪裡有人才,公司就在哪設立辦公室」,而在倫敦和歐洲有眾多優秀人才。

Microsoft 也在2024 年4 月時, 宣佈將於倫敦設立全新的Microsoft 人工智能中心,希望加強其在AI 領域的研發能力、人才培養和創新速度,業界認為這一戰略性佈局,將大大提昇Microsoft 在AI 領域的競爭力。

人才大戰對AI 從業人員來說卻是利多,意謂著可以向雇主提出更多要求。倫敦的AI 語音公司ElevenLabs,對於新進員工提供員工認股、豐厚的薪資及遠距工作等福利,儘管多數招聘職位規定員工應在歐洲工作。ElevenLabs2024 年1 月宣佈在B 輪融資中拿到8,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25 億元),主要投資人包含美國私人風險投資公司a16z、紅杉資本等,ElevenLabs表示他們規劃將員工數擴增至100 人。法國新創公司Bioptimus 也是由DeepMind 前員工創立,2024 年2 月宣佈成功募資3,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11.2 億元)。很早就投資Bioptimus 的OWKIN 執行長克洛澤(Thomas Clozel) 表示,新創公司祭出能發揮更多影響力的誘因,從大科技公司如Google 招募人才,例如:AI 工作者常在大公司受到開發限制,在小型新創,員工卻能獲得更多主導權,為自己熱愛的事物投注心力。

歐洲監管法案通過

憂扼殺創新與競爭力

歐洲的AI 有著繁榮前景,但歐洲議會在2024 年3 月13 日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人工智慧法案》,開世界先河。創投和科技界擔憂,企圖在AI 領域當制度領導者的歐盟制定過多法規,將扼殺該領域的創新和競爭力。

法案旨在為人工智慧建立全面的法律框架,著重於安全性、透明性和道德性,來保障民眾的權利。並把AI 分為不同風險等級監管,目前多數AI 系統皆屬低風險,例如:垃圾郵件過濾器;對安全或基本權利產生負面影響的AI將被視為高風險,例如,用於符合歐盟產品安全規範的AI 系統,包括汽車、醫療設備等,而根據人類特徵進行分類的評分辨識系統則被禁止使用。

反對聲浪認為,法案將扼殺創意和競爭力,特別是在生成式AI 和基礎模型部分,包括西門子(Siemens) 和空中巴士(Airbus) 等150 間公司高層在法案表決前共同簽署給歐盟的公開信,反對過度監管的立場,Meta 也表示不應忽視AI 促進歐洲創新和競爭的巨大潛力,若要達成這些目標,「開放性」將是關鍵。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也公開表達擔憂,認為該法案會讓歐洲在AI 領域落後美國與中國。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 則反駁,法案不僅不會傷害創新和研究,反而是強化它們,為企業在建立基礎模型時提供明確規範,產品上市後,市場也有可預測性和法律明確性。

另一種疑慮是,嚴格的監管法規,將使投資者望之卻步,讓新創公司募資困難,歐洲以外公司為了避免觸法,也可能不選擇在歐洲設立辦公室或關閉平台,轉而在美國佈局,拉大歐洲和北美之間的AI 差距。

隨著法案將正式上路,專家認為歐洲若要在全球AI 領域中保持領先,就必須在培育創新和確保負責任地運用AI 兩者間取得平衡,這需要細緻的監管,確保創新的同時,也要維護民眾的權益;這是充滿挑戰的平衡,但也是未來AI可能將大量運用於生活中,歐洲甚至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4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