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駐華商會指責中國「戰狼」與美國「公牛」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歐盟商會9月10日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有望在12月達成。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透露,近期已經與中國副總理胡春華見面,向他重申簽約的重要性。

該協定從2013年開始談判,至今已經邁入第7年。商會提到,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對如電信業等特定產業的排外措施,多年來沒有改善,歐盟企業有4成表示,他們因中國市場准入限制和監管障礙錯失商業良機,影響規模約為年營收的10%。

商會強調,開放市場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創造更多贏家,「既然中國能在今年1月15日與美國簽訂貿易協定,何不在今年12月再與歐盟簽一個貿易協定?」;又引述《商業信心調查2020》指62%的成員表示,如果中國進一步擴大市場准入,他們會更願意、也更可能增加對華投資;其中近半成員准備再投資年收入的5%至10%,近三分之一表示投資力度會更大。

會後接受德國之聲連線采訪時,伍德克抱怨中國方面之前做出的諸多開放市場承諾都兌現得非常緩慢。“所以我們真的需要一份雙方簽字、能夠兌現的(歐中投資協議)。”

外部政治考驗嚴峻

談到政治因素,商會稱中國在香港、台灣、新疆、南海等問題,以及與鄰國的諸多爭端,都讓西方國家開始疏遠中國,繼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與中國經濟脫鉤」、日本悄然降低對華依賴之後,歐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也轉趨強硬。

伍德克直言「商業決策並非在真空環境中做出」,中國「戰狼式外交」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讓歐盟企業遭受到更多來自母國的壓力,質問企業在中國經商的必要性。

盡管如此,歐盟企業無意撤出中國。商會在回答德國之聲提問時說,雖然目前歐洲政府主張把關鍵產品的生產線移回歐洲,但是以廠商的角度而言,這可能導致成本上升,使歐盟產品更難與中國制造產品競爭,對歐盟國家的經濟實力未必是好事。

伍德克還指責特朗普對中國的強硬手段猶如“闖入瓷器店的公牛”,破壞技術轉讓、破壞金融體系。他對德國之聲說:“特朗普的行為真的就是在搞脫鉤,非常具有破壞性。歐盟商會將密切關注歐洲經濟受到的影響。”

伍德克認為,對中國“光說不做”的指責固然正確,但是把中國逼到牆角卻並非正確的手法。“我們歐洲希望中國踐行承諾,真正開放市場,但是最不希望看到中國被逼到牆角。”

新冠疫情不影響在華經商意願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自3月28日開始對滯留在境外的外國居民實施嚴格的入境限制,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根據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的調查,外籍員工無法返回工作崗位,已經對企業營運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遭遇到上述困難,歐盟企業仍看好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與市場獲利空間,不打算撤出中國。根據中國歐盟商會今年2月所做的問卷調查,大部份會員都打算維持當前或計劃中的投資,只有11%的成員企業考慮重新規劃,這個比例是過去十年來最低。從2月至今,也沒有傳出企業打算大規模移出中國的消息。

伍德克在聲明中說:「中國是第一個遭到新冠疫情沉重打擊的市場,多家在此期間經歷過供應短缺的企業自然會尋求增加抵御能力。然而,這不應該與『離開』混為一談。」

他認為,在華歐洲跨國公司在制定計劃時不僅根據未來一兩年的情況而定,而是著眼於未來十到二十年的長遠發展。新冠疫情無疑會影響企業在中國的獲利能力,但中國的市場潛力、人力與技術的優勢,短期內仍然難以被取代。

中國歐盟商會總共有1700余家會員公司,並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都市設有分會。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