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商會:中國政治風險增加 企業有退有進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在華商會這份名為"風險意識:經濟安全的政治意義"的報告寫道,近年來,隨著政治慢慢滲透到商業環境中,在華歐洲企業面臨的風險量級、復雜性和嚴重性都倍增。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為風險管理、合規(compliance)分配更多資源。

在歐盟商會2023年商業信心調查中,創紀錄的64%的受訪者表示,在中國做生意比去年同期更困難。

報告寫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整體商業環境變得更加政治化。企業很難把握包括國安法規在內寬泛模糊的規則。

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吸引力下降

歐盟商會2023年商業信心調查發現,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下降。視中國為前三大投資目的地的會員比例降至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11%的受訪者表示,已在2022年將投資轉移出中國。10%已經或正在將亞洲總部遷出中國。

此外,四分之三受訪者表示,在過去兩年重新評估了中國供應鏈。12%表示,正將部分供應鏈移出中國。

替代中國不容易

不過,報告指出,對歐盟商會成員的采訪發現,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企業也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並且對於在中國的風險有不同的看法。這也取決於企業決策者。

歐盟商會的報告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歐盟、中國與美國各自對於"去風險"的政策路線,特別提到新冠疫情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但在許多情況下,企業無法找到替代中國的選項。有四分之三的歐盟商會成員從中國進口無法輕易找到替代品的關鍵零部件,要麼是替代品太昂貴,要麼是兼容和性能問題。

此外,企業還遇到在其它市場缺乏生產能力和相應基礎設施的問題。以紡織業為例,盡管外國直接投資已從中國轉向亞洲其它國家,但該行業企業仍依賴來自中國的中間產品。

新投資需要盡職調查 而商業調查成高風險

而在新投資方面,報告特別指出,企業的規劃需要通過進行嚴格的盡職調查,對目的地商業環境和風險進行全面評估。而中國由於《反間諜法》、《對外關系法》等法律中對國家秘密的不明確界定,導致開展商業信息調查成為高風險活動。包括中國2023年上半年對美國投資咨詢公司的突擊搜查,也令其它企業擔憂會有類似的經歷。

報告還指出,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擔憂還包括,台海緊張局勢可能升級對其運營產⽣的影響。

加倍下注?還是退出中國?

面對在中國的風險,企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從加倍下注到退出市場都有。

選擇加倍下注的企業包括許多受中國政府歡迎的行業最大投資者。他們也是考慮到中國市場的規模和活力。

也有企業選擇經營活動不變,但態度更謹慎。報告引述一家歐洲跨國公司高管說,由於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該公司目前從中國撤出的能力有限。但"我們越來越謹慎地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內部討論已從成本和效率轉向替代方案"。這位受訪者表示:"如果有一天在中國以外有另一家工廠生產我們需要的產品,我們會考慮它。"

還有企業選擇所謂"中國+1",也就是,不尋求退出中國,同時確定中國以外的替代方案,以增加韌性。報告引述一家建築公司說,2022年為應對中國清零政策,就已調整在中國的供應鏈。此外,該公司也感受到,在中國意識形態已優先於經濟關切。該公司已開始為目前完全依賴中國的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尋找替代性來源,預計將在三年內實現。該公司不會主動放棄現有中國供應商,而是在未來發生重大干擾時能迅速撤離中國。該公司仍繼續在中國投資,但不會大幅增加投資,也不打算大型收購和擴張。

而部分企業則無奈退出中國市場,特別是涉及到半導體等技術產品,可能受到西方制裁或出口管制等。

呼籲降低對商業的影響

歐盟在華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表示,確保經濟安全是理所當然的,但具體執行中應盡量降低對商業的影響。報告建議中國政府采取更為精准的政策措施。

就在周二,中國國務院推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行動方案",其中涉及市場准入、跨境數據流通等內容。去年8月,中國國務院已推出"外資24條"的意見文件。外國企業表示,關鍵是承諾得到落實。

(綜合報道)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