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反補貼調查的連鎖反應

(圖/大陸環球網)
(圖/大陸環球網)

繼之前美國政府宣布將於8月1日起,針對中國電動車關稅將提高到100%。外媒報導,歐盟執行委員會6月12日宣布將在7月4日起開始對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徵收不同比例的懲罰性關稅,其中對比亞迪的中國電動車加徵17.4%關稅,對吉利(Geely)的電動車稅率則為20%,對上汽集團(SAIC)電動車的稅率為38.1%。此外,對所有來自中國的汽車還要徵收10%的正常進口關稅,所以,加在一起是48.1%。

歐委會副主席希納斯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表示,歐委會將與中國有關部門協商以尋找可能的解決途徑。只有在按照世貿組織規則進行的對話,在7月4日前無法取得共識的情況下,才會臨時徵收這一關稅。受影響的還包括美商特斯拉在上海生產向歐洲出口的汽車。預計這一決定引發了全球的關注。報導指出,歐盟此舉得到法國及西班牙支持,但德國、瑞典和匈牙利則因擔心遭中國大陸反制而持反對意見。

歐盟這一舉動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中歐貿易關係,更將對國際貿易格局和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歐盟此舉被認為是跟隨美國的步驟:華府在5月中已宣告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意圖保護本土汽車產業,但也被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本文嘗試深入探討這一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警示,以及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歐盟在2023年9月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這項調查的目的是確定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是否從中國政府獲得了不公平的補貼,使其能夠以低於市場價值的價格在歐洲市場銷售電動汽車。這一行動被視為歐盟保護其本土汽車產業的一部分,但也引發了中國大陸方面的強烈反應,認為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並對中歐貿易關係構成了挑戰。

首先,歐盟此次調查的主要依據是對中國政府提供的補貼是否造成市場扭曲的懷疑。歐盟方面認為,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能夠以低於市場價值的價格在歐洲銷售汽車,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這些企業提供了大量補貼。然而,這一指控被中國方面堅決否認。中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均表示,這些補貼計畫完全符合國際貿易規則,並非歐盟所指的「市場扭曲」行為。

中方強調,歐盟所指控的中國政府補貼項目缺乏事實依據。具體來說,這些指控無法提供具體的證據來證明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補貼對市場造成了實質性的扭曲。中國政府指出,這些補貼措施主要是為了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和國際社會推動綠色經濟的共同目標。

此外,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才是其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降低製造成本,並加強國際市場的開拓,逐漸在歐洲市場站穩了腳跟。這些努力和成就不應被簡單地歸結為政府補貼的結果。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被批評為違背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根據WTO的相關規定,各成員國應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不應以保護本土產業為名,對其他成員國的產品實施歧視性措施。中方認為,歐盟此舉實質上是在利用「反補貼」這一手段,來進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操作,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進行不公平的打壓。

中歐之間在更廣泛的關於綠色技術的貿易緊張局勢之中,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不僅對中歐貿易帶來了不確定性,也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中方已表明反對立場並準備採取反制措施,但這一事件仍提醒著我們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以及國際貿易中彼此合作的重要性。(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