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出手 箇中原因?中國如何反制?

負責監督歐盟貿易政策的歐盟執委會12日宣布,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最高達38%。

根據路透社報導,比亞迪(BYD)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Geely)加徵20%,上汽集團(SAIC)加徵38.1%。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將加徵21%關稅,不配合的公司將被加徵38.1%。

中國工業戰略 大力發展電動汽車

法新社報導,中國率先實施有針對性的工業戰略,促進其電動汽車業的發展,向國內企業和研發部門投入了大量國家資金。

從2014年到2022年底,中國政府表示,僅在電動汽車購買的補貼和稅收減免上,就花費了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這種做法使中國企業在提供更便宜、更高效的電動汽車的競爭中,佔據了關鍵優勢。在電動車居領先的美國汽車製造商,並未享受到這樣的國家援助。

中國國內需求激增也推動了電動汽車業。根據諮詢機構「萊斯塔德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的數據,去年12月全球銷售的所有新電動汽車中,有69%是在中國。

出口也在飆升。根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數據,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的銷量成長了70%,達到341億美元。

其中近40%的出口銷往歐盟,使其成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最大接受地區。

誰是關鍵參與者?

來自中國的壓倒性市場領導者是比亞迪。該公司今年公佈2023年創紀錄的年度利潤,並表示其目標是躋身歐洲前五大汽車公司之列。

去年,比亞迪成為第一家在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銷售方面累計突破500萬輛里程碑的製造商,將自己加冕為「世界領先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據官方媒體報導,出口到歐洲的其他主要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包括上汽集團、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汽車(MG)和極星(Polestar)。

歐盟為何擔心?

出口激增使中國企業能夠迅速增加其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的佔有率。

總部位於美國的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指出,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從2020年的約5萬7,000輛,激增至2023年的約43萬7,000輛。

這種快速成長讓歐盟感到震驚。歐盟認為,北京對電動汽車業的「不公平補貼」,正對歐盟電動汽車製造商「構成經濟損害的威脅」。

在這之後,歐盟在12日宣布,決定提高對中國製造商的臨時關稅:比亞迪為17.4%,吉利為20%,上汽為38.1%。

但在歐盟內部存在異議。德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汽車市場嚴重依賴中國,警告關稅構成「貿易戰」的風險,並將損害德國公司。

北京對此有何反應?

中國強烈抨擊歐盟關稅,譴責歐盟的「保護主義」,並警告稱將損害歐洲的經濟利益。

北京尚未宣佈任何反制措施,但已揚言「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其合法權益」。

中國在今天(13日)表示,「保留權利就歐盟關稅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北京可能會鎖定歐盟的出口,包括豬肉和乳製品。

今年1月,中國對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發動反傾銷調查。此舉被視為針對法國。因為法國曾推動歐盟委員會的調查。

一個代表法國干邑白蘭地(Cognac)生產商的團體表示,對中國可能的報復「深感擔憂」。

中國汽車洞察(Sino Auto Insights)的創辦人塗樂(Tu Le;音譯)告訴法新社,「他們肯定會報復…我也會密切關注法國和義大利的奢侈品和葡萄酒」,「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仍然不好,他們的反應有可能會只是虛張聲勢」。

關稅將產生什麼影響?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指出,20%的關稅意味著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電動汽車將減少12.5萬輛,價值近40億美元。

在歐盟宣布關稅前,美國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高級分析師塞巴斯汀(Gregor Sebastian)曾指出,關稅可能會導致出口「短期下降」。

他在領英(LinkedIn)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鑒於2023/24年度,中國40%的電動汽車出口流向歐盟,重新安排出口路線,將具有挑戰性」。

他表示,「中國可能加大言辭攻擊,將調查定性為出於政治動機,特別是在特斯拉(Tesla)被排除在調查之外的情況下」。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川普若重返白宮 中國的新機會或挑戰
中國電動車加稅 專家:彰顯中企在歐本土化重要性
歐盟加徵反補貼關稅 上汽:採取必要措施保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