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汽車關稅:征多少?怎麼征?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表示,中國的整條電動汽車產業鏈都收受了不公正補貼,從而對歐盟的電動汽車廠商構成了經濟威脅。耐人尋味的是,此次歐盟公布的並非最終決定,而是“預先披露的臨時關稅稅率”,並強調“如果與中方的協商沒有達成有效的解決方案”,方才回溯到今年7月4日開始征收。

稅率到底有多高?

歐盟擬對中國生產的純電動汽車(BEV)加征17.4%~38.1%的臨時額外關稅,並且與已有的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常規關稅(10%)相疊加。具體而言,比亞迪將面臨17.4%的額外關稅,吉利則面臨20%,上汽集團則遭受最高的38.1%;所有其他的中國產電動汽車(包括歐洲車企在中國工廠生產的電動汽車)在配合歐方調查的情形下,將面臨平均21%的額外關稅;若不配合調查,則面臨38.1%的額外關稅。

稅率是如何計算的?

歐盟方面表示,額外稅率反映了歐方經過調查得出的不公正補貼之平均水平。

為什麼采用不同的額外關稅稅率?

根據歐盟的說法,額外稅率既考慮廠商收受補貼的實際水平,也考慮廠商對歐方調查的配合度。作為中國國有企業,上汽集團獲得了最多的政府補貼,因此也面臨最高的稅率;而且該公司也沒有配合歐方調查提供必要數據。江淮、一汽、長安、東風、蔚來、小鵬等廠商則因配合調查“僅”面臨21%的額外關稅。廠商能在15天內對額外稅率提出異議。比如特斯拉已經要求進行個案調查,如果它能夠證明自己獲得政府補貼較少,將有望面臨更低的額外關稅。

外國在華車企也要面臨額外關稅?

特斯拉、寶馬、奔馳等歐美汽車廠商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純電動汽車,也要面臨同樣的額外關稅。歐盟委員會在這裡采用了產地原則,而非企業屬地原則。這些歐美廠商甚至會面臨比比亞迪的17%、吉利的20%更高的額外關稅。尤其是上汽集團與德國大眾合資生產的電動汽車,將面臨38.1%的額外關稅。不過,上汽大眾生產的純電動車型目前並未正式出口歐洲市場。

歐盟調查確認了哪些補貼?

歐盟委員會在6月12日的公告中表示,調查發現中國政府對整條電動汽車產業鏈都進行了補貼,其中包括鋰的售價被壓低、電動汽車廠商獲得了優惠融資條件、特定稅收減免等。有些補貼僅僅由特定的少數幾家廠商獲得,有些補貼則是所有在華汽車廠商“雨露均沾”。

臨時額外關稅到底什麼時候生效?

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告,加征臨時額外關稅的決定從7月4日開始實施,但是並不是立刻開始征收。具體而言,從這一天起,企業在向歐洲進口中國產電動汽車時必須提供銀行擔保。最晚在今年11月4日之前,歐盟委員會將就中國產電動汽車進口額外關稅做出最終決定,屆時將會通過銀行回溯征收從7月4日開始的關稅。在接下來五個月的時間裡,歐洲議會將審核這一系列關稅決定。而且,歐中之間的相關談判也在繼續進行,因此關稅也可能有所調整。

歐中談判進展如何?

6月12日的公告中,歐盟委員會多次強調仍期望與中國政府達成共同解決方案。但是該方案目前顯然沒有具體眉目。歐盟圈內人士透露,在之前幾個月的反補貼調查期間,中方並沒有真正做出承諾。

(China.Table、法新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