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歐盟對中國製造加徵關稅「已成定局」 稅率高低成關鍵

一艘滿載新能源汽車的貨船離開中國江蘇太倉港。
一艘滿載新能源汽車的貨船離開中國江蘇太倉港。 [Getty Images]

歐盟將對中國產電動車加徵懲罰性關稅一事本周有望水落石出。去年10月初歐盟委員會正式啟動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

按照歐盟法律,該調查最多持續13個月,且可以在調查開始九個月後加徵臨時關稅,該期限是7月4日。

此前不斷有歐洲媒體發佈消息稱,即將公布臨時關稅的決定,但一直未曾兌現;目前最近的消息是德國《明鏡》周刊援引歐盟知情人士稱,徵收關稅已成定局,但決定可能會在歐洲議會大選之後公布(6月9日)。

電動汽車產業被中國政府寄予厚望,希望借其實現產業升級,彎道超車,而歐盟是中國電動車海外最大市場,因此這場關稅之爭,備受關注。

稅率將有多高?

「15%-30%。」聚焦能源和氣候的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在其研究報告中估計。

目前,歐盟對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是10%,榮鼎認為,在該稅率下,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可以在歐洲市場取得不菲的利潤,因為在高強度的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價格和利潤被壓得極低,具備極強的成本優勢。

榮鼎指出,即使按照現在估算的最高稅率30%計算,比亞迪仍有實力在歐盟市場攫取份額。

舉例而言,比亞迪的 Seal U 車型(即中國市場的宋PLUS)在中國的售價為20500歐元,在歐盟的售價為42000歐元,預計其在國內市場的利潤為1300歐元,而在歐洲每輛車的利潤為14300歐元。即使加徵30% 的關稅,該車型在歐盟市場也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該機構認為,只有當關稅到45%甚至55%時,才能讓歐洲市場對中國車企失去商業吸引力。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向BBC中文表示,如果最終的關稅非常激進——市場通常將50%視作一個門檻——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報復行為和摩擦升級。

比亞迪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開設的展示中心。
比亞迪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開設的展示中心。 [Getty Images]

但其它國家近期的動作,讓中國方面不得不擔憂——5月14日,美國將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關稅從25%升至100%。

「歐盟和美國在限制中國電動車時,目標和手法都大相徑庭。」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王友(音)撰文表示。

但他也分析稱,歐盟的目標是保持自身電動車市場的公平環境,美國則尋求保持其在全球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基於上述不同的目標,歐盟和美國採取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歐盟對華電動車的調查更透明,動用的是貿易工具,而且時間長達13個月,反映出調查的審慎和程序完整;相比之下,美國則將電動車進口的問題政治化,定義為安全問題,使用模棱兩可的調查方法,短期內就作出決定。

誰受影響?

三家中國車企似乎更受歐盟的關注。

去年10月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並要求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三家企業提供資料協助調查。

到今年5月,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歐盟委員會正式警告上述三家企業,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

該報道稱,如果歐盟委員會認定受調查的企業無法提供足夠資料,就會使用現有的其它證據來計算關稅,而通常這麼做都會導致更高的關稅。事實上,歐盟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往往以此方式收尾。

圖中的比亞迪 Seal U 車型(即中國市場的宋PLUS)在中國的售價為 20500 歐元,在歐盟的售價為 42000 歐元。
比亞迪 Seal U 車型(即中國市場的宋PLUS)在中國的售價為 20500 歐元,在歐盟的售價為 42000 歐元。 [Getty Images]

雖然比亞迪、上汽集團(旗下有歐洲品牌MG)、吉利三家企業是中國對歐出口的佼佼者,但並不是最大的出口商,最大的兩家其實是美國的特斯拉和法國雷諾旗下的達契亞(Dacia)。前者為特斯拉獨資企業,在上海生產後,出口歐洲;後者為雷諾和中國東風等企業合資,在湖北生產後,出口歐洲。

中國對歐盟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中,近50%都是特斯拉、大眾、寶馬等一眾西方車企品牌(特斯拉一家佔據40%左右)。而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年銷量不到20萬輛,市場佔有率不到8%。

但也有機構估計中國品牌的增長將會大幅提速。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預測,中國車企將在2024年市佔率達到11%,到2027年將達到20%。

對於寶馬、特斯拉等在中國生產的西方車企而言,歐盟關稅也同樣適用。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研究報告稱,15%-30%的關稅不至於讓比亞迪退出歐洲市場,卻可能會使寶馬或特斯拉等從中國運輸汽車的外國企業的業務一落千丈。

為了應對這一政策風險,不少車企的規避方法是將生產轉移到歐盟。比如,比亞迪、蔚來在匈牙利建廠;上汽、長城也宣佈歐洲工廠進入「選址階段」;特斯拉也在德國建廠。

這點正是歐盟國家所樂見的。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公開呼籲更多外資來法國,他多次站台的活動「選擇法國」的主題之一就是「去碳化」,包含吸引新能源汽車的投資。

中國是否會反擊?

德國《明鏡》表示,預計7月4日開徵的只是臨時關稅。根據歐盟法規,接下來是各成員國、製造商的協商階段,中歐之間也將開始一系列談判,確定細則,直到11月初則正式生效。

歐盟會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應利用這個最後期限與中國進行談判。

歐洲議會大廳
歐洲議會大廳 [Getty Images]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如果歐盟加徵20%的關稅,將讓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車銳減25%,價值40億美元左右,不過歐盟的消費者也將為他們購買的電動車支付"明顯更高的價格"。

某種程度而言,中國的反擊已經箭在弦上:

  • 今年1月宣佈對歐盟產白蘭地幹邑和豬肉展開反傾銷調查;

  • 北京還威脅要對從歐盟和美國進口的大排量汽車加徵25%的汽車關稅,而這將嚴重影響歐洲生產的奔馳和寶馬等高端豪華車的銷售。

分化歐洲

路透社援引一些法國政府官員稱,柏林可能會試圖破壞針對中國電動汽車不公平貿易的調查,因為中國是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及其寶馬和奔馳等汽車出口的重要市場。

而中國對幹邑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針對性很強,因為法國是這種商品的主要出口國。

「對習近平來說,這很容易。只需分而治之就行了。」位於巴黎的亞洲中心主席讓·弗朗索瓦·迪·馬格里奧(Jean-François di Maglio)向法國媒體表示,歐洲領導人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利益不一致,很難找到統一路線,要協調很複雜,對中國來說則簡單多了。

這種分化已出現跡象。

2023年6月20日,中德經濟磋商在柏林落下帷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左)和德國總理肖爾茨(右)在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左二)和德國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齊普斯(右二)簽署經濟意向書後握手。
2023年6月20日,中德經濟磋商在柏林落下帷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左)和德國總理肖爾茨(右)在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左二)和德國寶馬公司首席執行官齊普斯(右二)簽署經濟意向書後握手。 [Getty Images]

「這(關稅)很容易傷及自身。」寶馬首席執行官奧利弗·齊普斯(Oliver Zipse)在一次發佈財報後的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我們不認為我們的產業需要保護,能夠在全球範圍運營,使大型車企擁有產業優勢。徵收進口關稅很容易危及這種優勢。」

中國是寶馬僅次於歐洲的第二大市場,佔其第一季度銷量的近 32%,而且寶馬在中國生產iX3等電動車,再出口歐洲。

齊普斯表示,寶馬和其他汽車製造商,不僅在最終產品上,而且在零部件和原材料方面都存在中歐雙邊依賴的關係。

徵收關稅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歐盟新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將於明年開始實施,這將要求生產更多依賴中國電池材料的電動汽車。而徵收關稅將破壞歐盟的減碳計劃。

齊普斯稱,「在歐盟,沒有一輛汽車的所零部件完全不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