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你要知道的重點

海南金秋車展上廣汽埃安展出露營電動車(中新社圖片7/9/2023)
歐盟稱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市佔率正顯著攀升。

歐洲聯盟(EU)宣佈正式開展對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早於9月提出開啟有關調查。歐盟認為中國廉價電動車「泛濫」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車行業構成威脅。

中國商務部「強烈不滿」歐盟委員會的決定,並稱歐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有關做法有違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

觀察人士擔憂,歐盟的行動有可能引發一場歐中貿易戰;中國官方媒體警告,歐盟此舉「損人不利己」。

諮詢公司中國汽車洞察(Sino Auto Insights)創始人凃樂稍早前接受BBC國際台(BBC World Service)採訪時說:「我想誰頭腦冷靜,誰就能佔上風。」

「中國不但對歐洲汽車生產商來說是個重要市場,對歐洲的奢侈品和其他產品來說,要是中國進口歐盟汽車被施加保護主義措施,這也將給他們製造風險。」

歐盟要查什麼?

馮德萊恩9月13日發表《歐盟年度咨文》(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演說時宣佈將提起這次反補貼調查。星期三(10月4日)出版的《歐盟官方公報》宣佈調查正式開始。

調查將聚焦於連司機九座位以下的電池驅動汽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BEV)。歐盟官方聲明稱,調查「將遵循嚴格的法律步驟,符合歐盟與世貿組織規則」,讓中國政府和相關企業提出抗辯與證據。

汽車製造業是歐洲眾多工業中最備受推崇的一環——法新社報道將其形容為「皇冠上的寶石」。歐洲有1400萬人直接或間接受僱於汽車製造業,相當於歐盟就業人口6.1%。

歐盟委員會指出,中國制車輛佔歐洲電動車市場8%,到2025年更可能增至15%。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9月中旬發表的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國進口電動車佔德國電動車銷量11.2%,而當中91%來自中資持有的歐洲品牌,例如上海汽車集團旗下英國上汽名爵(MG)和浙江吉利汽車旗下沃爾沃極星(Volvo Polestar)。

歐盟聲明稱,調查將首先釐清中國BEV價值鏈有否受惠於「非法補貼」,以及這樣的補貼有否對歐盟BEV廠家構成威脅。若是,歐盟有可能對中國進口電動車施加反補貼關稅,稅率將高於10%。

但即使證實有「非法補貼」並損害歐盟廠家,調查接下來還需要釐清一旦採取糾正措施,對歐盟BEV進口商、用家和消費者將帶來哪些後果,繼而判斷試圖透過反補貼關稅來糾正歐盟所認定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是否符合歐盟自身利益。

若與歐盟自身利益有牴觸,布魯塞爾最終或不會對中國電動車施加任何制裁。

按照歐盟規定,布魯塞爾宣佈啟動調查後,必須在13個月內完成,但歐盟可在調查啟動後9個月內施加臨時性反補貼關稅。

馮德萊恩星期三稱,只要找到證據,歐盟將果斷採取行動。

「歐盟按規矩辦事,在境內或全球都一樣。這次反補貼調查將是全面、公平和基於事實。」

剛在9月底訪華的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常務副主席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稍早前對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次調查有「充分的表面證據」支持。

路透社引述企業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說,2016至2022年間,中國當局對純電動與混合能源汽車的補貼達570億美元,而這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生產國,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關係密切。

此外,中國在2022年底終止了實施長達13年的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但路透社指出,仍有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繼續提供補貼或扣稅優惠,並補貼新能源汽車顧客。

中國汽車洞察創始人凃樂對BBC說:「我不肯定有必要去調查。我們都知道他們(中國)自2009年起就大力投資在電池工業、電動汽車工業之上,而這(市場佔有率)就是長遠投資的結果。」

中國對歐盟調查如何反駁?

布魯塞爾宣佈啟動調查後,中國商務部以「發言人答記者問」形式發表聲明說:「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歐方要求中方在極短時間內進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嚴重損害了中方權利……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調查程序,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與歐盟代表剛於9月25日在北京舉行過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北京商務部稱當時已提出,歐盟提出的反補貼調查「是以』公平貿易』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商務部要求歐盟「為中歐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泰國國際汽車展上模特簇擁在一輛上汽名爵ZS電動車旁邊(資料圖片)
分析人士認為中資歐洲汽車品牌也有可能被歐盟反補貼調查波及。

除了政府回應,官方媒體也迅速轉發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歐盟中國商會對歐盟表達不滿的聲明。

其中,由國有企業牽頭組成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稱:「中歐汽車產業是伙伴而不是對手,汽車產業的發展要靠公平競爭而不是保護主義。我們將繼續加強和歐盟汽車產業的合作,通過更多的方式鞏固和發展中歐汽車產業合作關係,將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帶給歐洲和全球的消費者。」

這次調查會有外溢影響嗎?

彭博社與《金融時報》均指出,雖然歐盟公報並未點名任何品牌,但預計將受這次調查波及的除了比亞迪、上汽和蔚來汽車等中國品牌外,還有像美國特斯拉(Tesla)這樣在中國設廠生產再出口往歐盟的生產商。

歐洲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對《金融時報》說:「嚴格來說,這並不限於中國品牌的電動車,也可以是其他廠家的汽車——要是他們收受生產方補貼的話。」

隸屬中國僑務系統的中新社形容歐盟的調查「損人不利己」。

中新社報道稱:「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與歐洲乃至全球汽車產業鏈均已形成良好合作關係。歐盟對華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將牽一發而動全身,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

一輛掛接卡車從上海特斯拉工廠載著新車出廠(資料圖片)
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電動車,然後出口到歐洲。

十年前,歐盟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採取反傾銷、反補貼「雙反」措施,雙方瀕臨爆發貿易戰邊緣。雙方後來達成「友好解決方案」,世界逃過一劫。

對於歐盟啟動調查將如何影響中國汽車工業,江西國資聯合體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與宏觀分析師劉安林稍早前在上海《第一財經》發表研究報告稱,短期影響應較為有限,中長期將有所衝擊,「但相對可控」。

報告稱:「歐盟自2023年6月起,汽車銷售已有回落趨勢。疊加整體庫存偏高、冬季能源短缺可能再現等等,歐盟汽車銷售可能也會面臨去庫壓力。因此,(中國)後續短期汽車出口可能面臨一定壓力。」

中國汽車洞察創始人凃樂則對BBC指出,歐盟若施加反補貼關稅,中國電動車出口商或會轉移重心至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市場,「視乎有否施加保護主義措施,和措施有多嚴厲,美國市場也許會重新被放上討論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