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黨意與民意脫節的警訊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的中常委選舉剛落幕,此次選舉是由2016位全國黨代表,以限制連記的方式選出29位選任中常委,再加上若干名由黨主席欽定的指定中常委,組成黨內最高的權力執行機關─中常會。其將主宰國民黨2022年地方選舉、2024年總統及立委選舉的提名權。

回顧整個選舉過程,可謂歹戲拖棚。從選前不斷傳聞候選人透過請客吃飯、送禮綁樁等組成「換票聯盟」,到當選名單遭輿論批評,即可知此次選舉不但沒有替國民黨加分,反倒再次重創國民黨形象。

細看此次國民黨中常委當選名單,除了獲得第一高票的傅崐萁形象極富爭議性之外,對國民黨更大的警訊則是有過半的當選者根本沒有真正參選過任何層級的選舉;若再加上卸任民代,人數更是超過當選名單8成以上。何以多數不具民意基礎者,卻可以在黨內選舉中輕易勝過連任多屆的區域立委或明星立委?這難道不是透露出黨意與民意有極大的落差?倘若國民黨仍持續忽視此一警訊,未來黨意與民意恐產生更大的脫節!

國民黨黨代表之所以會選出與民意有極大落差的中常委,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黨內的選舉方式,至今仍採用不符合時代潮流的限制連記法,讓每一位黨代表可以投複數名額的候選人。以此次中常委選舉為例,每1位黨代表至多可投給15位候選人。此一奇特的選舉方式,意味者每1張選票,透過彼此換票的方式,最大效果可以將選票影響力放大15倍,自然給予派系、金牛綁樁與籌組換票聯盟的誘因。

除此之外,國民黨另一個與時代潮流脫節的選舉規則,則是即將適用於年底地方選舉提名的新人加權與為黨貢獻的加分制度。近年來,由於國民黨普遍不受年輕選民青睞,黨籍民代也普遍不願配合黨進行動員或造勢,使得國民黨特別於年底的提名機制加入新人加權與為黨貢獻加分。希望透過制度拉攏年輕人與凝聚黨籍民代的向心力。國民黨此舉雖是仿效民進黨,但國民黨卻未深入了解兩黨本質上的差異,依樣畫葫蘆的結果恐適得其反。因為真正的選舉並不會特別針對新人給予保障名額或是加權。

如今選舉的現實,早已不是威權時代國民黨提名就是當選的保證。國民黨未考量社會現實,硬是要依照迥異於正式大選的選舉規則提名候選人,最終勢必遭受民意反噬,恐落得全數敗選,甚至讓出最大在野黨寶座的慘況。事實上,政黨提名的參考依據與方法,最好是接近真實的選舉制度並排除各種人為不當的干預,否則,即便新人通過黨內初選,最後也無法贏得大選。

國民黨須了解問題關鍵,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得年輕選票青睞,主因是國民黨提名的年輕人多半是政二代,而不是沒提名年輕人。至於派系問題兩黨皆有,但唯獨國民黨派系勇於內鬥而怯於外戰。倘若國民黨仍只學民進黨的皮毛,重返執政將永遠只是宣示性的空話。(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