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黃旗到底是什麼?滿族後代告訴你!

作者/獨立評論
文/富察

鑲黃旗(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鑲黃旗(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黃旗和鑲黃旗,沒有誰比較厲害

我不得不說,要理解滿清,就要先跳出漢人視角。漢文化強調中心、正統和內外,所以正黃旗的「正」就被大多數人解釋為比鑲黃旗的「鑲」更中心、更正統,因此也更大。

實際上,正黃旗的「正」,本來是「整黃旗」(滿語:gulu suwayan gūsa),也就是整面旗子的顏色都是黃色的。原本的四旗,則分別是整面的黃色、紅色、藍色和白色。後來增加四個旗,便分別在原本四色鑲上邊,以作區分。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上下之分,也是明顯受到漢人文化主次之分的影響。在八大貝勒共同執政的早期民主時代,這種區尚分不明顯。接受專制皇權文化後,共主變成皇帝,皇帝所在的鑲黃旗也因此地位被提高。

在我們家族裡,從來不覺得鑲黃旗有多厲害,但我也常常遇到台灣朋友安慰我說,哇,你鑲黃旗啊,一副說我是副總統、也已經不錯了的表情。

實則愛新覺羅皇族的人,有非常多人不是鑲黃旗,也不是正黃旗。甚至一個家族內部,也有分屬不同旗的,不是分屬在正黃旗的就比分屬在鑲藍旗的地位高或低。

滿清旗人的整體政治和法律地位,當然比整體作為降虜的漢人族群要高,其中除了世襲,大部分旗人要靠武功來獲得封賞。

題外一下,中國人把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蒙古,就不如滿人把蒙古分北蒙古和南蒙古更有同理心。內外之別,也是漢文化弊端之一。這種內外之分和黨爭文化結合,即便在今天的民主化台灣依舊很強大。

「姑奶奶」的地位

何守正的姊姊,在滿洲人的文化裡就是姑奶奶。雖然滿語中,「姑奶奶」一詞多指未出嫁的女子,但滿洲女性地位比漢人女子高,即便出嫁了,回娘家也有一定的話語權。(鄙人姑姑就是,我媽對我姑姑超級客氣的。)

在小嫻所屬的漢文化裡,講究的是嫁出去的女人潑出去的水、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但她因為不能生育,這個機會應該不大。然而小嫻如果是滿洲出身,即便回到娘家依舊是很有威風的。

老舍沒有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然各過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她的確應該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給她造謠: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負兄弟媳婦,還怎麼算作大姑子呢?」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參看學者定宜庄所著的《胡同里的姑奶奶》一書。

而何家的姊姊們站在維護弟弟的立場,從漢文化的親戚角度思考,一點也不奇怪。但其中也確實有滿文化的姑奶奶的角度。

不過,媒體和網路一片撻伐她為「毒菇」,我覺得應該單純是從漢文化的角度出發。如果媒體知道滿洲文化裡有這種門風習俗,估計會大肆撻伐滿文化的。

八卦論和血統論

到目前為止,關於兩人離婚的事實,到底是否因為生育問題而引發婆媳不和,最後何守正是否靠媽,這種事情其實很私人,所以真相是什麼我目前在網路上也搜尋不到。

網路上鋪天蓋地都是譴責陳世美,站在弱者的立場容易獲得道德高位,所以大部分都如此選擇。

美女、明星、婆媳、生育、離婚,這種事情遇到一個,都會燃起八卦之火,何況一起出現。不過因為名嘴的一句話,從八卦繼續燃燒到血統,我個人把它理解為:滿清文化在政治打壓和漢文化大洪水之下,依舊具備強大神秘特質。

或者說,20世紀以後的所謂漢文化是高度滿化的,雖然在西化衝擊下恢復了「漢」的政治身份,然而潛意識裡依舊存在。

想要更了解清宮與清文化,可以來看看八旗出版社《最後的皇族》這本書。這本書談的不是滿清之後的遺老遺少,而是在現代中國的框架下,滿洲人扮演了最後一代中國皇帝的角色。

而這個統治中國的皇帝宮廷,絕非清宮戲裡的小燕子、甄嬛之類風情,而是──(去看書就知道了)。我只能說,看過此書後,再看清宮戲,雖然不會轉台(因為真的很好看),但一定邊看,邊像我老媽一樣指點大清江山,恨不得自己是編劇。

(本文原刊載於作者臉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延伸閱讀】余光中過世,撕破許多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