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美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

文:御雲

回顧美國飛彈防禦發展歷程,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美軍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雖然是第1種成功實戰攔截伊拉克飛毛腿(Scud)飛彈的反飛彈系統,但遭攔截後墜落的飛彈殘骸,仍造成地面的人員傷亡。後來美國為了建構完整的飛彈防禦系統,在陸基部分,於1992年委由洛馬公司研發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又稱為「薩德」)。

區域反飛彈利器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原本稱為「戰區高空區域防衛系統」,屬於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S)的重要一環,目的在防衛美軍或盟軍、人口密集地區及重要基礎設施,防禦範圍較愛國者飛彈系統更寬廣。這種陸基的飛彈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短程(射程1000公里以內)、中程(1000至3000公里)或長程(3000至5000公里)彈道飛彈,在大氣層內或外大氣層攔截、摧毀處於最後飛行或終端飛行階段,高速下降中的彈道飛彈,或脫離彈體的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具備高度機動性,整套系統易於機動、運輸,可利用空、陸、海運方式,運輸至全球各地,並快速部署、因應敵軍戰術/戰區彈道飛彈的威脅。此外還能與其他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武器系統協同作戰,例如可由海/陸基神盾雷達系統、衛星及其他感測系統,提供來襲目標相關資訊,以延伸保護涵蓋區域,或與愛國者PAC-3型飛彈系統、指管通作戰管理系統(C2BMC)整合接戰。

由洛馬公司生產的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全套系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含攔截飛彈、發射車、偵搜雷達、射控中心。飛彈發射車全長8公尺,寬2.99公尺,高2.34公尺,重40噸,採用奧許科希公司(Oshkosh)重型擴充機動戰術卡車(HEMTT-LHS),改良而成的M1075型卡車,越野機動性良好,車上配備1組8聯裝飛彈發射器,發射前會先傾斜升起,並迅速發射、再裝填。

攔截飛彈全長6.17公尺,重900公斤,沒有安裝高爆彈頭,是以經過驗證的擊殺(Hit-to-kill)技術,完全利用動能摧毀彈道飛彈。彈體可分為鼻錐罩、擊殺載具(KV)、接合段、加力火箭發動機、噴口。其中,擊殺載具的鼻錐配置窗口、尋標器;其後裝有半整合航電裝置、飛行終止系統(FTS)電池、變更姿態控制系統、航電裝置電池、飛行終止系統;彈尾噴口內則裝有可動式噴嘴、噴嘴制動器、速率陀螺儀、噴口支架、氣囊、噴口整流罩;加力火箭發動機採用普惠公司的單節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搭配向量推力噴嘴,最遠射程約20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為40至180公里。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用於偵搜目標的AN/TPY-2型雷達,由雷神公司研製,採用X波段,是全世界最大的陸基可空運X波段雷達,使用1具面積9.2平方公尺的孔徑全視野相位陣列雷達天線,其上裝有2萬5344個固態微波傳送/接收模組,能搜索、追蹤、識別目標,並上傳攔截飛彈、更新追蹤資訊,可偵測到最遠2000公里處的來襲飛彈。

射控中心負責通訊、資訊管理作業,並鏈結整套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外部指揮管制節點,以及其他飛彈防禦系統單位等。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在發射前,目標資料、預計攔截點等資訊會先下載至攔截飛彈。發射之後,更新的目標、攔截資訊也會持續傳輸給飛行中的攔截飛彈。

美國陸軍接收部署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在研發完成後,於1995年4月進行第1次試射,飛彈順利攔截目標。接下來的1995年12月至1999年5月間,曾經歷6次試射失敗。1999年8月2日進行的第11次試射,首度在大氣層外成功攔截靶彈。2007年1月27日,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首次在大氣層內,順利攔截模擬飛毛腿飛彈靶彈,同時該次也是首度在太平洋飛彈靶場設施進行試射。2008年6月25日,完成自2001年以來的第35次擊殺試射。

2017年7月11日,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在位於阿拉斯加的太平洋太空港設施(PSCA)試射,成功攔截由C-17型運輸機在夏威夷北方太平洋上空發射的1枚模擬長程彈道飛彈靶彈;同月30日,再度在太平洋太空港設施試射,順利攔截1枚由C-17型運輸機空射、模擬中程彈道飛彈的靶彈。

美國陸軍總共採購7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其中,最先在德州畢利斯堡(Fort Bliss)部署2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包括2008年5月編成的第4防空砲兵團(ADA)A連,以及2009年10月編成的第2防空砲兵團A連,後者隸屬第11防空砲兵旅。2011年12月,在接收第24枚攔截飛彈之後,美國陸軍第4防空砲兵團A連,成為第1個成軍的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

2012年3月,洛馬公司運交美國陸軍第4防空砲兵團A連所有的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硬體裝備、組件;同年10月,第2防空砲兵團D連編成,成為美國陸軍的第3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2014年,第4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也在畢利斯堡編成。2015年底,第5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編成。2017年9月,美國陸軍接收第200枚攔截飛彈;2018年10月,洛馬公司運交第300枚攔截飛彈。

海外部署與外國客戶

在海外部署方面,為了加強飛彈防禦能力、反制北韓可能的飛彈威脅,美軍於2013年4月在關島前進部署1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2017年3月6日,美軍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的先遣單位抵達南韓烏山空軍基地,並遭到當地民眾反對抗議;同年4月26日,南韓政府宣布,美軍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已部署在星州;9月6日,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的全部裝備運抵南韓境內,前進部署完成。

至於在外國採購部分,迄今主要都集中在中東地區。2011年12月,美國同意出售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價約11億3500萬美元,包括48枚攔截飛彈、9輛發射車,以及零件、測試裝備、訓練、支援等,使該國成為第1個國際客戶;2012月11月2日,美國宣布同意卡達的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軍售案,總價約65億美元,採購項目包括2套AN/TPY-2型偵搜雷達、2座射控中心、12輛發射車、150枚攔截飛彈,以及相關裝備、零件、訓練、後勤支援等;2019年3月4日,美國首次在以色列部署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同樣為因應伊朗的飛彈威脅,沙烏地阿拉伯也購買44套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總價款達150億美元。

不可否認的,彈道飛彈是現代戰爭最具威脅性的武器,突破能力強、攻擊精度高、可攜帶核彈頭和生化彈頭等,因此先進國家對飛彈防禦投入大量資金和研發人力。美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是目前反飛彈最先進裝備,洛馬公司並展開改良計畫,希望能增長射程並賦與其更多感測能力,並整合其他雷達、感測系統,讓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足以面對如極音速飛彈等其他未來威脅。

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原本稱為「戰區高空區域防衛系統」,屬於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S)的重要一環。(圖:US DoD、MDA、LM、NATO)

攔截飛彈以經過驗證的擊殺(Hit-to-kill)技術,完全利用動能摧毀彈道飛彈。(圖:US DoD、MDA、LM、NATO)

由洛馬公司生產的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分為4個主要部分,包含攔截飛彈、發射車、偵搜雷達、射控中心。(圖:US DoD、MDA、LM、NATO)

美國陸軍共採購7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其中最先在德州畢利斯堡(Fort Bliss)部署的2個終端戰區高空防禦系統連。(圖:US DoD、MDA、LM、NATO)

端高空區域防衛系統用於偵搜目標的AN/TPY-2型雷達,由雷神公司研製,採用X波段。(圖:US DoD、MDA、LM、NATO)

THAAD性能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