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河烏啟示|氣候變遷對物種影響的長期監測【我們的島】

乍暖還寒的初春,攝氏15度的清晨。溪水清澈見底但凍徹心扉,寒氣沿著背脊直竄腦門,打個寒顫努力抬起腳,靠走動的熱能讓身體溫暖起來。來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的洪孝宇博士,搜索著溪谷,尋找熟悉的身影,他研究河烏已經有20年。

河烏普遍棲息在中低海拔溪流的中上游,不是稀有保育類,但因為牠們羽色與岩石很接近,不容易被發現,對一般人來說,河烏很神祕。牠們最特別的能力是潛水,防水的羽毛讓牠們能在水中來去自如。

河烏防水的羽毛,讓牠們在溪流潛水覓食,來去自如。
河烏防水的羽毛,讓牠們在溪流潛水覓食,來去自如。

2003年,雪霸國家公園想了解櫻花鉤吻鮭的天敵,進行了鳥類調查,揭開武陵河烏研究的序曲。受委託的屏科大野保所教授孫元勳教授推算,一對河烏在育雛期可以捕捉396條鮭魚幼體,但這只占七家灣溪河烏幼鳥食物的不到2%,牠們還是以水生昆蟲為主食,而水生昆蟲的豐富度在冬季最高,因此牠們選在冬天繁殖。一到三月氣溫低,鳥巢建造的很保暖,一窩大約4到6顆蛋,孵到雛鳥破殼約16天,養育到雛鳥離巢大概要24天。這一季,研究人員發現了12個河烏巢。

幼鮭是河烏的覓食對象之一

水生昆蟲是河烏的主食

 

颱風帶來洪水,改變河烏分布,也影響食物充足與否。

然而存活是備受挑戰的。把時間往前推,聚焦到七家灣溪,2004年艾利颱風來襲,河烏數量降至不到10隻,2005年到2008年也都出現不到10隻的情況,溪水的流量與河烏的數量成反比,研究人員發現,河烏不是被洪水沖走,而是避難去了。

大水來襲,有勝溪的河烏數量大增,七家灣溪下降到個位數;颱風過後,河烏再回到七家灣溪,數量快速上升,這項研究突顯了有勝溪的重要性,也代表河烏成鳥發展出面對洪水的應變能力,但牽涉到養育下一代,情況就不一樣。

颱風來襲,棲息在七家灣溪的河烏會跑到有勝溪避難。影像提供/張燕伶
颱風來襲,棲息在七家灣溪的河烏會跑到有勝溪避難。影像提供/張燕伶

繁殖能不能成功,關鍵之一是食物是否充足。河烏主要的食物:水生昆蟲,數量受到颱風影響,因為洪水會把水生昆蟲沖走。觀察2012到2019年,七家灣溪平均有11.4窩河烏巢,平均成功5.2窩,成功率取決於洪水來的季節。2013年秋天,受到強颱天兔、中颱菲特的影響,2014年只有5窩成功,2014年9月來了鳳凰颱風,隔年春天只有4窩成功。

七家灣溪河烏繁殖統計。
七家灣溪河烏繁殖統計。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洪孝宇說,如果颱風是在當年六七月來,但是後面都沒有颱風,這樣子水棲昆蟲就會有比較多時間可以慢慢回來。如果是一個小小的颱風,但是它發生在10月,對河烏的影響就非常大,因為距離冬天,河烏繁殖只剩下兩個月的時間。洪水發生的時間點是影響河烏的關鍵。

近十年,棲息在七家灣溪與有勝溪的河烏,數量最多時共有80多隻,2016年3月,數量不到20隻,是近二十年數量最低,原因之一是2015年9月28日的強颱杜鵑,大水把水生昆蟲帶走,河烏缺乏食物難以繁殖;2016年只有8窩河烏巢,低於平均值11.4窩,雪上加霜的是,那年3月還發生了一次罕見的春季洪水,只有2窩成功。

如果沒有颱風,河烏的日子會更順遂嗎?地面掠食者來了!

河烏習慣在峭壁築巢。
河烏習慣在峭壁築巢。

颱風對河烏帶來許多挑戰,如果沒有颱風,河烏的日子會更順遂嗎?2016年河烏數量最少,2017年到2023年沒有颱風,河烏數量有回升卻沒有暴增,颱風不來,反而讓天敵更容易得手,因為七家灣溪的環境改變了。洪孝宇表示,以往河烏的巢為了避免地面掠食者,巢下方通常會有深潭,但在沒有颱風的情況下,冬天水位比較低,深潭變淺,地面掠食者像是黃鼠狼,就可能比較容易從下方接近巢。

在沒有颱風的情況下,冬天水位比較低,地面掠食者像黃鼠狼就容易接近鳥巢。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在沒有颱風的情況下,冬天水位比較低,地面掠食者像黃鼠狼就容易接近鳥巢。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河烏習慣在峭壁築巢,沒有颱風,使得溪畔長出許多植物,不但使河烏適合築巢的區位減少,還因此更容易受到獼猴攻擊。繁殖季接近尾聲,12巢有6巢受到獼猴侵擾。武陵地區的獼猴多,與遊客餵食有關,獼猴被遊客手中的食物吸引而來,而七家灣溪就位在遊憩區中。

獼猴攻擊河烏巢。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獼猴攻擊河烏巢。影像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2023年沒有颱風,沒有洪水沖走河烏的食物,理應能順利繁殖,但2024年春天,天敵的殺傷力高於前一年沒有颱風的影響,12窩只有一窩成功。

生活在溪澗,颱風洪水直接影響河烏的食物來源,颱風不來,間接讓天敵更容易侵擾河烏,既然問題來了,有辦法改善嗎?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台中市政府、退輔會、警政署保七總隊四個單位合資,聘請專業人員來驅猴。這樣做,主要想改善獼猴與遊客的衝突,對河烏繁殖是否有幫助還需要再觀察。參考國外經驗,洪孝宇建議,在獼猴不容易攀上的垂直岩壁架設人工巢台,希望能幫幫河烏。

生態系環環相扣,長期監測才能理解物種與物種,和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這一季,武陵地區的河烏以生命帶來的啟示,沉重,而不能忽視。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習慣餵食、搶食 玉山塔塔加獼猴活動增
遊客山林餵食獼猴比例增 造成生態衝擊
融雪加春雨 愛沙尼亞國家公園林地可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