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傷痛「和平醫院封院」誰的錯?藍綠口水戰聲量超越「部桃群聚感染」

image source:組圖/翻攝自臉書

文/葛緯詩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群聚感染,是否要封院的聲音四起,意外讓2003年和平醫院為了防堵SARS封院的決策重新被拿出來檢視。當時和平醫院因為倉促決定封院,最終造成醫護人員57人感染、7人死亡,院內民眾97人感染、24人死亡,其中1人自殺的慘劇。時任當年台北市長的馬英九、衛生局長邱淑媞遭指是元凶,馬英九卻表示是「中央下令,地方執行」,引來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反嗆「講話要憑良心」,整起事件演變成藍綠各自表述,互相究責的羅生門爭議。

透過網路聲量來看,部桃群聚感染的週聲量24,337筆,和平醫院封院的週聲量高達31,622筆,新冠肺炎可能繼續擴散的危險期還沒過,比起防疫,大家更忙著追究17年前和平醫院封院,這筆帳該算在誰頭上。

image source: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聲量趨勢(分析區間:2021/01/21~2021/01/27)


邱淑媞批指揮中心邏輯錯誤 掀「和平醫院封院」究責風暴

針對部桃醫院出現不明感染源,指揮中心緊急匡列5000人居家隔離對象,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22日於臉書批評指揮中心犯了「要命的邏輯錯誤」,才會導致本土群聚感染的局面,卻有不少網友直指她決定封院的決策是「害死醫護人員」湧入臉書痛罵,綠營也群起圍攻封院是「無能亂搞」的作為。

邱淑媞隨後秀出一張當年衛生署署長涂醒哲的公文,替自己辯護是中央要求「立即管制人員進出」,整起事件因此從部桃醫院是否全院列為紅區決策太慢,演變為追究誰該為17年前的和平醫院封院負責的攻防。時任當時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也表示,當時防疫決策模式與現在相同,都是「中央下令,地方執行」,認為現在防疫迫在眉睫,不該以此來轉移焦點。不過此番說法馬上引起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不滿,回嗆馬英九「講話要憑良心」。邱淑媞週聲量69,961筆,排名第4名;馬英九週聲量49,508筆,排名第5名。

image source:網路口碑/政治人物(分析區間:2021/01/21~2021/01/27)


和平醫院封院是誰下的指令 藍綠各說各話

游錫堃受訪時提到,北市決定封院時並沒有向他報告,要求追蹤曾到和平醫院看過病的病人也沒做到,才會發生有病人後來跑到仁濟醫院、高雄長庚的情況。甚至有一段公視2003年拍攝的紀錄片被翻出,馬英九在影片中自己提到是他與邱淑媞等人做出「封院」的決定。

時任衛生署長的涂醒哲也將責任指向馬英九與邱淑媞,透過臉書指控會有封院的決策「是因為台北市政府不想照顧SARS病患」,將院內的負壓隔離病房用肺結核病人填滿,以沒有病床為由把疑似受感染的病人轉到其他醫院,後來發生大規模院內感染,台北市政府情急之下火速提出封院決策,中央實際上扮演全力協助的角色。游錫堃週聲量18,073筆,排名第12名;涂醒哲週聲量8,127筆,排名第22名。

image source:網路口碑/政治人物(分析區間:2021/01/21~2021/01/27)


「無能胡亂封院」 綠營群起發聲譴責

針對邱淑媞稱封院是中央地方共同決定的說法,前立委林靜儀也質疑出具的公文內只提到「管制人員出入」沒有說要封院,並認為當時若能同樣採取分區使用管理,就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亡,並點出網友憤怒的原因是在院內許多人沒有防護配備的情況下,邱淑媞自己全副武裝穿防護衣加氧氣面罩進入視察,令人無法忘懷。

立委王定宇也在第一時間在臉書抨擊,邱淑媞當年「無能胡亂封院」造成和平醫院悲劇,留下自己身穿太空裝完美保護的荒謬畫面;前副總統陳建仁則與無黨籍立委林昶佐、黃捷在直播上合體,談論台灣這次防疫如此成功歸因於SARS的失敗經驗,沒必要把這兩次的狀況拿來比較。王定宇週聲量6,575筆,排名第26名;陳建仁週聲量5,797筆,排名第28名;林靜儀週聲量1,969筆,排名第48名。

image source:網路口碑/政治人物(分析區間:2021/01/21~2021/01/27)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1年01月21日至2021年01月27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累積超過10億筆以上的網路數據庫,其內

研究方法: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各大新聞頻道、社群平台、討論區及部落格等,針對討論『和平醫院封院』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延伸閱讀

學測因「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破聲量紀錄 台積電、天竺鼠入熱門關鍵字

北捷謎片風波讓老司機暴動!你還記得流行語「SWAG」是什麼意思嗎?

瘋狂血腥國片「哭悲」看點在哪?侵權「勾起你心中的惡」爭議炒熱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