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 將展開修復

記者陳祁抒/新竹報導

新竹縣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在經過多年的討論及修復設計下,縣政府文化局已通過大夫第的設計書圖審查,並由「祭祀公業林先坤」出資修復,以恢復大夫第原有二堂二廂二橫屋的規模,為新竹縣第一個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的案例,為新竹縣的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的道路。

歷史建築竹北大夫第原名「善慶堂」,約建於西元1770年,至今已近2.5個世紀,當時林先坤的父親衡山公辭世,林先坤為感念父德,以「積善必有餘慶」興建善慶堂,做為祭祀祖先之所,並為族人之會議中心。1818年,林國寶稟請朝廷獲准,衡山公、先坤公追封為奉直大夫,而冠以「大夫第」之名,後又增建前堂,成為二堂二廂二橫規模之建築。

這座具有歷史的建築物,在經過時代變遷中,前堂及右橫屋已毀,才於60年代修建成現在的樣貌,在都市計畫中劃設為民俗公園,並徵收為公有,也於96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為了保留林氏家族及六家的歷史文化,大夫第仍作為林家的祭祀空間。然而因為年久失修,建築日漸傾頹,林家子孫於是決定自行出資4,500萬來修復大夫第,並委由薛琴建築師事務所來規劃修復事宜。

由私人出資來修復公有文化資產,這在新竹縣是第一個案例,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過程中,也是少見的。為了保存大夫第的歷史,以及它在六張犁的空間意義,並呈現過去原有的風貌,全案採傳統工法,以復原過去的客家建築工藝,在左橫屋的部分則以修復方式進行,右橫屋則以復原方式進行。

林先坤祭祀公業已於年前完成出火儀式,暫時將祖先牌位移至縣定古蹟問禮堂內,並將於近期動工修復大夫第。文化局表示這將是一個民間與官方合作修復文化資產的新模式,由民間出資,並依據文化資產保存的機制與精神,直接與台灣修復古蹟富有經驗與口碑的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並將延聘地方重要匠師進行工程。

縣文化局以輔導與監督的角色,督導工程的品質。修復完成後,將成為一處新的客家文化空間,呈現客家的宗族文化、祭祀文化及林家的墾拓史,對縣府及林家子孫及縣民來說是三贏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