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證明 今年買房不吃虧

「何時適合進場買房?」這個疑問向來是購屋族常問的問題。之所以如此問,是因為多數人都擔憂買在高點、或者深怕房價會往下跌而賠錢。坦白說,「買在最低、賣在最高」是最崇高的聖杯,可是市場上能夠實現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我們不要求如此之高,只盼能夠買在「相對低點」,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會提高。至於相對低點會在何時出現?觀察歷史或許能看到一些跡象。

首先,我們看到前一波房市低谷2016年,當年因房地合一稅1.0實施,市場景氣陷入極度悲觀當中,不僅購屋族縮手,連建商推案意願也興趣缺缺。由於市場極度悲觀的緣故,當年全台買賣移轉棟數只剩下約24.5萬棟,創下統計以來最低紀錄。不過,悲觀的氛圍並沒有持續太久,2017年全台新建案、中古屋成交量同步回升,2018年成交價格觸底彈升,正式拉開新一波多頭序幕。

再把時間推回到二十幾年前,2000年至2001年網路科技泡沫,連帶衝擊到台灣經濟與股市、房市,2001全年買賣移轉棟數跌至約25.9萬棟,創下當時的史上最低紀錄。然而,2002年成交量快速走高至約32萬棟,價格隨之往上揚升,2003年即便遇到SARS爆發,上半年房價驟跌,但下半年房價強漲、漲幅比上半年跌幅更大,全年買賣移轉棟數放量到34.97萬棟。

也就是說,但凡是買賣移轉棟數的波段低點,代表市場情緒最為悲觀,也會是房價的相對低點,等到隔年交易量脫離低點後,房價容易向上走高。

言歸正傳,今年房市因選舉、政府打房、升息,以及經濟可能衰退等負面因素籠罩,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將會急縮、可能僅約27萬上下,不僅比2022年大減4萬餘棟,還會跌回至2017年水準,成為2018年以來多頭的最低量。

倘若「買賣移轉棟數波段低點=房市的相對低點」規律沒有改變,則今年將是適合進場的時機點,購屋族不妨多看多比較,尋找讓利、降價的建案入手,以一圓成家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