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肝膽相照 溫馨醫病成摯友

肝臟移植手術複雜,是外科界公認的困難手術,換肝之後也非一勞永逸,患者必須長期使用抗排斥藥,不斷回診,和醫師建立相當的信任,因此,醫病關係是一輩子的革命情感。中部肝臟移植翹楚,鄭紹彬醫師,在器官移植領域深耕20多年,他所完成的兩百多例換肝病例,幾乎都和他成為好朋友。

鄭紹彬 與 病友:「這是你多年來用酒精養出來的。(用酒泡出來的。)」

止不住爽朗笑聲,移植手術一個月後,再回頭看這顆幾乎要命的肝臟,總算能輕鬆以對。

換肝病友 郭先生:「這過程當中他都會跟你講說,今天有調什麼,就會很仔細地去跟你講這些,因為有人告訴你,為什麼去調整這些(藥),那你就不會害怕。」

台中慈院專科護理師 蔡惠珠:「他沒有把他處理好,他甚至會睡不著覺,他真的是視病如親,所以我們理念一樣,我才有辦法跟他合作這麼久。」

護理師一路跟著鄭紹彬學習20年,兩人信仰宗教不同,但救人理念完全契合。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就像上人說的,我不怕你是基督徒,只怕你信得不夠虔誠,所以我相信任何的宗教都是希望你變得更好。」

小學畢業就跟著家人移民南美洲,在智利成長學醫,回台之後,鄭紹彬被賦予重任建構移植中心,2001年他再度回母校,鑽研器官移植。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坐著救護車在飛奔,坐著直升機也好,或是噴射機,到處去拿器官。」

那一年半,是付出與成長都極大化的精華時光。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那時候我們大概,那個機構一年大概做200例的腎臟移植,10例到15例不同,每一年的心臟移植(數)、肝臟移植大概是40到50例,所以基本上你每天都在開刀房。」

手術放大鏡用了30年捨不得丟,一如他念舊的性格。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所以才會回來台灣。」

教學傳承態度開放,與其用權威壓制,不如一起找答案,最叫學生印象深刻。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醫師 劉嘯天:「從頭到尾講了一兩個小時,很少師長會做這種事,大部分都是在會議的時候意思意思電(罵)個幾下,因為你要做這種事,第一個,其實教的人其實滿累的。」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醫師 賴家鈺:「他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對,溫暖的人,不是醫生,是溫暖的人 。」

源源不絕的動能,來自信仰的力量。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其實我最喜歡的是愛的真諦。」

不論是在聖經或靜思語,他都曾被觸動。

台中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鄭紹彬:「我不認識上人,但是我先認識他的話,靜思語,就是看人不順眼是你修養不夠,真的。做器官移植絕對不會賺錢,但這是一個社會責任,我現在來到慈濟,我想要找一個一樣支持這樣一個理念的地方。」

整合資源打造移植團隊,不曾改變的初衷,是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熱對流旺盛 雲嘉南.花蓮午後大雨
0607慈濟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