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辯護人5】阿美族、印尼、東爪哇等語言全用上 他盼《八尺門》走出台灣

阿美族語老師馬賢生(前左一)在錄音室監聽螢幕中演員范逸臣的對話。(鏡文學提供)
阿美族語老師馬賢生(前左一)在錄音室監聽螢幕中演員范逸臣的對話。(鏡文學提供)

律政刑偵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是鏡文學首部自製影集,藉李銘順飾演的公設辯護人為滅門血案嫌犯印尼籍移工辯護的過程,探討死刑、族群、遠洋漁業、政治等議題。該劇由董成瑜監製、原著小說作者唐福睿編導,並依照劇情人物背景使用不同語言演出,表現多元文化的衝擊與真實感。

《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自同名小說,各種族裔語言的使用,在小說或影集中都別具意義,反映出角色之間的距離,執行時也充滿挑戰。唐福睿指出,「寫小說時只能用文字,但到了影集就可以聽得到、看得到,尤其是語言的部分。因為語言不只是講述劇情,劇中人物也因為語言所以有誤會、有祕密、有訊息落差,導致各種事情發生。」

為讓觀眾更加體會到語言的差異,影集裡特別請到阿美族語、印尼語、東爪哇語、台語等專家指導演員,安排學習課程。語言老師嚴格把關,除了在片場待命,更在定剪後全程聽過,有錯就請演員重新配音。

因應劇情需要,劇組在遠洋漁船實地取景,工作人員也仔細安排各種細節。(鏡文學提供)
因應劇情需要,劇組在遠洋漁船實地取景,工作人員也仔細安排各種細節。(鏡文學提供)

唐福睿笑說,有時拍到他不懂的語言演出的戲時,演員台詞是否正確、咬字清不清楚,他沒辦法分辨,所以他往往一喊「卡」,就先看一旁語言老師的反應,確認台詞對不對、好不好。「製作團隊幫了很大的忙,請到各種語言的老師,這真的很重要。」

全劇拍攝總預算6,800萬元,除有文策院「內容開發專案計畫」劇本開發支持、文化部電視節目製作2千萬元補助,鏡文學也邀中華電信共同出品。監製董成瑜表示,中華電信因非常欣賞該劇而投資,並將在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與公視頻道首播。此外,香港Viu TV也因喜歡故事加入投資行列,並對題材在東南亞市場有信心。唐福睿認為,劇中關於移工、漁業等是全世界共通的議題,「期待這個故事可以走出台灣,有更多可能。」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死刑辯護人1】滅門血案法律攻防 《八尺門的辯護人》揭開層層祕辛
【死刑辯護人2】從湯英伸案拓展《八尺門》宇宙 大量資料與田調打底
【死刑辯護人3】律師出身小說編導樣樣通 改編律政劇這點讓他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