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印象/曹會斌

曹會斌

現在,母親年過八旬,始終不願跟我來城裏久住,她說:“城裏的空氣沒有鄉下的清新,在鄉下種些蔬菜,打打牌,串串門,聊聊天,生活愜意些。”我知道,母親總是閒不住的。她熱愛家鄉的土地,喜歡傾聽鄰里間的親切問候,喜歡感受田野裏的鳥語花香。

她喜歡把複雜的日子簡單過,喜歡人間的煙火味。每天早起,聽到雞鳴犬吠聲,呼吸新鮮的空氣,徜徉炊煙下的鄉間小道上,看到野外的花草樹木和綠油油的莊稼,便是一種幸福。

母親年輕時,勤儉節約,溫柔體貼,教育有方。她從沒跟父親紅過臉,對孩子疼愛有加,既不用木棍“教訓”我,又不讓我放任自流。母親雖然沒有什麼文化,說出的話卻很有道理,有些話成了我立志成才的動力源泉。

她不止一次教育我:“天道酬勤,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驚喜都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獲得。”母親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做人,還教會了我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困難。

母親常年風吹日曬,皮膚有些許黝黑。母親的手握過鐮刀、柴刀、菜刀,握過鋤頭、鏟鍬,洗過衣服、蔬菜,搬過磚頭,推過石磨,手掌長滿老繭,像是堅不可摧的鎧甲,既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又是母親辛勤勞動的見證。

母親一生很勤勞,起早貪黑,風裏來雨裏去,春播秋收,自力更生,忙得不可開交。她喜歡養雞養鴨,養狗養豬,賣的賣,殺的殺,補貼家用。

有一年,母親辛辛苦苦養了一頭豬。殺了豬後,母親為了留下豬肚,跟父親“吵”了一架。母親知道一頭豬最好吃的是豬肚,便想留下來,待我回家後給我吃。父親卻不同意,說天氣熱,豬肚容易變質,浪費可惜。母親要父親不管,自有辦法保“鮮”。俗話說,油多不壞菜。母親把豬肚沖洗乾淨,切成四大塊,煮熟油炸後,放進豬油裏。

父親在礦山工作時,母親硬隨父親到礦裏打工,挑礦石上車,每天都要挑數百擔礦石上車,時長日久,挑斜了肩。可是,有一次,一個小礦石從碎石機器旁滾下來,落在水泥地上,反彈後砸中她的手腕,至今還留下一個無法抹去的凹陷的傷疤。

母親心細,愛嘮叨。我有時聽不慣,便不顧母親的心情,頂撞幾句。我的叛逆,讓母親難過。直到我成家立業後,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嘮叨便是提醒,提醒便是福。我也學著用著母親的“嘮叨”教育孩子,教育效果立竿見影。

母親非常勤儉,我小時候,村裏沒有通電。她捨不得用煤油燈照明。吃完晚飯,便搬出竹椅,放在街頭,躺在椅子上乘涼,休息,有時在月光下縫補。母親節衣縮食,買了一臺小收音機,空閒時,帶去村口的曬穀坪,到男女老少落座的地方,播放音樂,聽歌,聊天……一用就是二十五年。

現在,母親身體不好,時有小病,中年時動過手術,摘除一個腎,老年時摔了一跤,摔傷過髖骨,應該是享福安度度晚年的時候,她卻不想“打擾”孩子,捨不得丟下家裏那幾分地,喜歡在鄉下走動,說是鍛煉身體。

一路走來,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現在,我身為她孫子的父親,懂得母親的言傳身教,懂得以各種方式感恩母親的付出,報答她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