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產後憂鬱可預防! 研究顯示產前心理健康課程有助減少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可預防嗎?根據《諮詢與臨床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在產前參加團體身心健康課程,會降低出現憂鬱症狀和糖尿病的短期風險,且能支持她們的孩子更健康地因應壓力,對其正面的影響可延續數年,甚至在 8 年後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未參加課程的孕婦少一半。

高達8成女性會產後情緒低落 10到20%有憂鬱症狀

產後憂鬱症平均會在產後6周內出現徵兆,症狀為維持數週或數個月,有的甚至會持續長達一年,甚至更久。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有7到8成的女性產後 3 至 4 日會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況,有10-20%的比例會有憂鬱症狀,如何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讓產後陷入憂鬱情緒中,是每個孕媽咪及身邊的伴侶、親人都應該要關心及學習的。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婦女在孕產期前後,由於長時間體內賀爾蒙、內分泌的變化,加上外在環境(如:經濟、職場、家庭人際與育兒期待…等),內外相交的壓力,都是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的原因。

而傳統常有「為女則弱、為母則強」的刻板印象,也讓不少女性在產前與產後階段,面臨各種心理上的壓力時求助無門,有可能被說「想太多」或是「以前我們生了好幾個,也都是這樣養大了」…等負面回應,造成心理上的更不健康。

身心健康課程、給自己專屬時間舒壓 有助防止產後憂鬱

胡延薇提醒孕媽咪們,在孕產期前後,除了傳統對身體上的營養補給,也應該把心理健康的補給納入,像是研究中參加身心健康課程,就有助於我們專注當下、覺察情緒與紓緩壓力的自助技巧。此外,人際支持也很重要,因此她建議配偶、家人不妨共同參與產前課程,提升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才能適時地同理陷入情緒的孕產婦,並給予支持。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在台灣,有很多提供媽媽教室服務的機構,例如衛生局所、公私立醫院、母嬰用品店、月子中心等,多數聚焦於提供準新手爸媽關於生產過程、哺育及照顧新生兒方式、保健品及副食品選擇等等,但缺乏幫助孕產婦、新手父母促進心理健康資訊。

戴怡君建議媽咪們,在懷孕期間養成練習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的習慣,可以做為自己有效的紓壓後盾。但並不是遇到壓力時才做,而是要每日累積,就像是為自己儲蓄對抗壓力、負面情緒的存款。如果還沒有練習腹式呼吸或冥想的習慣,可以每天給自己一段「Me time」,不一定非要有目的性,單純為了自己,到外面走走,找家店坐下、或到公園內散步都可以,重要的是每天有專屬自己的時間,有助維持情緒穩定,促進身心健康,也能有效避免產後憂鬱找上門。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有產後憂鬱?

建議產後媽媽可以利用下面兩個問題,進行簡易評估。

1.過去一個月,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2.過去一個月,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如果上述兩個問題皆為是,建議尋求協助,可透過心理衛生機構協談及轉介,也可將目前的狀況告知自己的婦產科醫師、家庭醫學科醫師或兒科醫師,或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以適時提供診斷、會談及必要的藥物協助。如果常常會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心理衛生資源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

˙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衛生宣導、教育訓練、諮詢、轉介、轉銜服務、資源網絡聯結、自殺防治、物質濫用防治及其他心理衛生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