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不想上班,夢想天天放假?培養「假期心態」,讓你邊工作邊放鬆

每到星期日晚上或者連假收假前夕,一股「不想上班」的憂鬱感總會湧上心頭嗎?有許多工作者甚至忙到一整年都沒有空休假,到年末一看才發現,今年特休又都沒休......。

休息不足,不僅對個人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也會使工作者心態日漸消極「躺平」,演變成「安靜離職」,最後離開公司,久而久之對整個組織都不好。

不過,正念專家、《少才是力量》一書作者巴伯塔(Leo Babauta)指出,其實不見得要真的休假或出去旅行才能夠放鬆,就算是上班日,也能達到休息和紓壓,秘訣正是培養「假期心態」(vacation mindset)。

「假期心態」是什麼?

「假期心態」,意指比起在意工作成效、時間壓力,工作者絕對沉浸當下在做的任何事情。

心理學家和情感科學家托馬斯(Tracy Thomas)認為,人們可以將外出旅行或休假時,讓自己感覺放鬆的部分,時刻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像是有些人休假旅行時,喜歡看日出或者漫無目的的散步,「你平常在自己家也可以早起看日出、或者下班後在鎮上散散步,這都會讓你保有『假期心態』。」

《哈佛商業評論》作家,同時也是高階主管教練的懷丁(Melody Wilding)甚至指出,以「假期心態」經營自己的工作日,其休息效果比真的去放假更好,而且也不容易產生「收假症候群」。

A pretty young woman gets lost in thoughts while l 圖/xFrame
A pretty young woman gets lost in thoughts while l 圖/xFrame

「假期心態」怎麼培養?

1.允許自己不專心一下下!定期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困擾很久、難解的問題,稍微擱置幾天不去想它,突然就想出解決方法了;或者是在洗澡或者吃飯這種無關緊要的時刻,總是會靈感爆發。《商業內幕》指出,這是因為當人們允許自己的思緒漫遊時,反而會讓思考迴路不侷限於原本的迴圈,腦力激盪出新的想法。

大部分的上班族,工作時刻執行著高強度的邏輯思考、分析、策略制定等等,若要釋放創意能量,就需要允許自己離開嚴謹專注的模式,定期讓大腦進入「發散狀態」(diffuse mode),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能使人重新開機。

而平時可以藉由自我練習,讓大腦定期進入發散狀態,組織團隊也可以一起做發散的腦力激盪,讓大家的創意相互碰撞。

2.在工作中加入一匙「玩心」

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經常陷入「要認真工作、不可以太愛玩」的陷阱中,因此讓日常變得沉悶無聊,而放假就是一個讓大家開啟「玩心」的時間點,若成將這樣的「玩心」帶回工作場域,工作也會變得有趣。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次走進辦公室,就微笑!經過科學證明,這個小小的舉動,會釋放大腦中 4 種與快樂有關的激素,包含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腦內啡,因此增加幸福感、對抗壓力。

 圖/xFrame
圖/xFrame

此外,全球頂尖設計公司 IDEO 研究發現,團體遊戲、實作、講故事等靈活、有趣的工作環境,都能正向刺激實驗性與冒險精神,並培養員工的同理心。

3.試圖打造一個不讓人想逃避的「理想工作日」

人們總會有「不想上班」的時候,或者是總是等著下個假期到來,以此作為推進生活每一天的微薄動力。然而,全球知名行銷創意大師高汀(Seth Godin)認為:「與其盼望下次何時能放假,你應該打造一種不讓人想逃避的生活。」也就是說,想要擊退工作倦怠,不應該只是被動等待假期,而是要主動創造理想的工作日樣貌。

為了勾勒出自己「理想工作日」的樣貌,上班族們可以自問:哪些工作內容或環境,會讓自己進入全神貫注、渾然忘我的「心流狀態」?

比方說,對一位年輕的攝影記者來說,可以到處冒險、走遍全世界,透過影像說故事,是他能全心投入的狀態;但對於另一名中年的攝影記者來說,擔任主管、主導出版品的內容方針,才是能夠滿足他成就感和使命感的工作。

曾於雅虎(Yahoo)、網飛(Netlfix)等知名企業擔任工程總監的麥斯威爾(Cynthia Maxwell)認為,如果能夠做到「明天中樂透,還是想去上班」的境界,那就是心流,而這樣的工作狀態,會比任何夢幻假期,都令人開心。

「天天都是星期天」是不可能的事,但至少可以練習「假期心態」,把放假的態度,帶進工作中,讓工作不再只是「混口飯吃」的手段,而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CNNBusiness Insider

更多報導
Nike 放員工一週有薪假!除了假期、獎金,企業還能如何增進員工心理健康?
一份職缺 2 人分著做!「共享工作」模式興起,走過裁員黑暗期
蒙古包、地下土屋成旅遊民宿首選,為何旅客愈來愈喜歡「怪怪的」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