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2片口罩夠不夠?關鍵在於「配給量」與「防疫情境」是否對等

新北民眾排隊買口罩 (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獨立評論 文/Warren

從管制配給到具有部分數字化基礎的實名制購買口罩,我先前預想的口罩措施看起來一步步得到印證。不過,恐怕做得還不夠,因為數字化推導的順序完全搞反了。

口罩配給的數字管理基礎,不是從供給端推出來的、而是從需求端推出來的。需求端的本質,是政府基於它對防疫情境的佈局,下放到每個族群具體生活需要口罩的合理數字,加總回推得到的。

所以,配給數字(比方說「每週2片」)本身是中性的,數字夠不夠,必須考量我們被教育的防疫情境長得如何。

不同族群(終日待在家的老人、都會的上班族、小鎮的公務員、鬧區的服務業、國高中生……)絕對有不同的適當防疫情境、可以回推到該族群一週合理的口罩使用量。政府的責任,就是針對不同族群的防疫情境,清楚、頻繁、分門別類且反覆地進行衛教,什麼人在什麼情境需要戴口罩,所以你一週該用多少口罩。

有了政府與民眾約定好的不同族群的合理使用量,自然會加總得到政府必須生出來的供給總量。當然,這裡加總的總量只是底限,因為還要考慮政府願意花多少力氣去精準地差別化分配到不同族群。

然而,按照我們現在齊頭平等、每人不分族群獲得相同配給量的極端作法,很抱歉只能用最高需求族群的單位量乘上人口總數來得到供給總數。這個齊頭平等所推出的供給總數當然會是個天文數字,但這是政府不願花力氣去差別化分配到不同族群的極端結果。

看到這裡有人要說:我們每天工廠就只生產這麼多口罩啊!去哪生出來啊?OK,口罩需要多少不是你說或者我說,而是政府設想他要的防疫標準、所回推出來的數字。數字知道了,政府就有自己的選項:或者砸錢開產能,或者降低樣標準(搭捷運一個都不准給我戴口罩!)責任是政府要承擔的,所以它必須要做選擇,而且公開透明的公布它的防疫情境標準、不同人如何計算出每週的口罩用量、以及政府為反映這些需求而開出的總量要求。

否則,如現行幾乎是矇著眼睛的「1週2片」配給基礎,放在每天長時間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通勤、三不五時就得穿梭或滯留在擁擠密閉空間如電梯、會議室的都會上班族身上,那就是逼他重複使用口罩,或者用各種偏方延長口罩壽命,不然只好乾脆不戴口罩,或者乾脆不來上班。

結論是,單單只從供給端推導出每人配給量(而且很明顯與某些族群的防疫情境不對等),然後淡淡且含糊地對民眾宣稱「其實大家不用每個地方都戴口罩」來搪塞,這樣的數字化管制是非常、非常地不負責任的。

(作者為工程師。)

【延伸閱讀】兩岸僵局,就卡在這個國家不願意承認現實!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