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人就有1人」骨鬆成全球第2流行病!「駝矮痛」3徵兆恐嚴重骨折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據統計,骨鬆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示意圖/資料照片)
據統計,骨鬆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示意圖/資料照片)

意外!國人每5人中就有1人身陷骨質疏鬆症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骨鬆)於全球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外,骨鬆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而國內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醫師表示,骨鬆的高風險群包括停經婦女、有骨折史、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民眾,曾有慢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疾病等,而出現「駝、矮、痛」3大徵兆,很有可能就是骨鬆高風險患者。值得注意的是,當骨質疏鬆達到一定程度,只要稍一不慎跌倒,就會出現嚴重骨折。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今年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呼籲「Build Better Bones 強健更好的骨骼」。

根據國發會公布最新數據指出,台灣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位台灣人就會有一位是65歲以上人口;人口老化也意味著民眾骨質流失、疏鬆人口加劇情況會隨之發生,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3年共識指引最新資料指出,大約每三位台灣婦女就有一位會在一生中會發生1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男性也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有此骨折風險。

為何會骨鬆?北醫附醫骨科部主任吳孟晃解釋,骨質疏鬆主要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骨質疏鬆症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位,而國內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由於骨質疏鬆症幾乎是零症狀,民眾往往是發現身高變矮才有所察覺,值得注意的是,當骨質疏鬆達到一定程度,只要稍一不慎跌倒,就會出現嚴重骨折,骨折正是隱藏在骨質疏鬆症的最大危機。

王柏堯表示,骨鬆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圖右為治療後的骨質密度。(圖/北醫附醫提供)
王柏堯表示,骨鬆是骨骼中的鈣質流失過多,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斷裂,圖右為治療後的骨質密度。(圖/北醫附醫提供)

北醫附醫骨科部醫師王柏堯指出,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近期研究顯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全世界第9名,而骨質疏鬆症病人骨折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4倍,更重要的是研究指出,一旦出現第一次骨折,約有50%的病人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

王柏堯說,骨鬆的高風險群包括停經婦女、有骨折史、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民眾,曾有慢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疾病等;骨鬆骨折後除了急性疼痛外,部分病人需面臨長期住院、臥床且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生活無法自理,以髖骨骨折的病人為例,約有40%無法獨立行走,不僅影響病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是壓倒老年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高醫大附醫骨科部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主治醫師陳崇桓則指出,已停經、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只要出現「駝、矮、痛」3大徵兆,很有可能就是骨鬆高風險患者,更多患者往往是在骨折送醫時才發現原來已被骨鬆找上門。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透過雙能量X光吸光儀(DXA)了解骨密度,為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

陳崇桓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檢測了解骨密度。(示意圖/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陳崇桓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檢測了解骨密度。(示意圖/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

如何預防?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建議,民眾應攝取足量的鈣質,建議每日可喝1-2杯牛奶、1-2片起司、豆腐半盒、豆乾2片,搭配高鈣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等。若無法攝取到足量的上述食物,必要時補充鈣片,並配合有氧或肌力運動,且需適當日曬。另,北醫附醫今日起連兩天舉辦「北醫附醫嘎哩骨牢牢」活動,包括免費骨質疏鬆檢測及衛教講座等活動,邀請民眾來測骨本保安康。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他「拿不動筷子」右半身無力拖延半年 醫一看:7公分大腦瘤!
多喝豆漿會致癌?營養師揭數據平反:助平衡身體、降低「這種癌」復發
別忍痛!老伯伯腹痛吃藥未好狂拉肚子 醫一看竟「腸中風」4種人風險高
中秋連假效應?北市一週爆12例本土登革熱「9人去過台南」探親遭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