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光合作用更快!中研院設計人工固碳循環 有助負碳技術研發

中研院物理所、應科中心跨領域打造出反應器及光學設備。(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物理所、應科中心跨領域打造出反應器及光學設備。(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今天(7日)發布新聞稿指出,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費時7年,與團隊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環,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研究成果已於本(111)年2月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中研院指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經由植物行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化合物,此過程稱為「固碳」(carbon fixation),是目前空氣中捕碳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其速度仍不夠快,因此,團隊設計出一個比光合作用更有效率的人工固碳途徑。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林柏亨博士表示,首先,為解決植物固碳酶也會與氧結合的問題,他們選取2種不受氧氣影響的固碳酶,再加上19個微生物酵素(酶)共同組合而成,排除「光呼吸」作用干擾。此外,此途徑只利用微生物體內的酶,而不使用整個微生物,故能不受植物細胞生長期限制與呼吸作用影響,打造高效的固碳效率。

林柏亨說明,團隊所設計的人工固碳循環正是一種負碳技術,能進一步將二氧化碳轉換為可再利用的化學品,不但減少碳排,同時也可以增加碳匯,未來如何以負碳技術增加碳匯將是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關鍵。

廖俊智也強調,「人工固碳循環」是人類史上第二次創造出與自然界不同的固碳循環,此循環可在實驗室反應器中維持6小時,為目前人工固碳效率最高的方法。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研院領先全球發表對抗Omicron疫苗 學者直言量產時間是未知數
中研院發表Omicron次世代mRNA疫苗 總統:展現台灣生技實力
減碳制度、做法未明 中小企業總會籲政府加快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