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國際規範 放寬健保給付

中國時報【洪欣慈╱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發布最新調查結果, 75%病友不滿國內治療現況,83.8%認為疾病已造成沉重財務負擔,近九成(88.9%)擔心減量或停用生物製劑會影響治療效果。協會認為在「生物製劑健保減量/退場機制」執行後,已對病友產生實質傷害,呼籲健保署比照國際規範,放寬給付。 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為30至50歲,正是婦女黃金年華。但罹病後飽受關節疼痛、腫脹、晨間僵硬甚至關節變形與失能之苦,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更擔心病情惡化後導致殘障,成為家人與社會負擔。 近年6款生物製劑在台陸續上世,療效獲肯定,可改善病情且延緩關節破壞。但在給付嚴峻的健保政策下,並非每位病人都能獲得妥善治療,而符合條件的嚴重族群也無法安心,2013年4月健保署推出的全球首例藥物減量/退場機制,更引起病人恐慌。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慢性發炎且無法根治的自體免疫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早期與持續治療更加重要。重度患者的關節組織會遭到破壞,造成肢體畸形。生活無法完全自理,對患者、家人和社會都將造成負面且重大影響。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指出,根據國際專家制定的「達標治療」新概念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最需要把握黃金治療期,當確診後且使用傳統藥物治療6個月效果不佳時,依國際治療指引(如歐洲抗風濕聯盟)應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且與醫師合作持續達標治療,以減輕關節腫痛和結構損傷。 陳得源表示,目前健保僅針對「非常高疾病活性(即DAS-28大於5.1)」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已與國際早期積極治療的趨勢不符,若再搭配「減量/退場機制」,將讓整體治療達標顯得意義不大,甚至會因持續發炎而增加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疼痛,關節還可能逐漸變形甚或失能,且有其他器官症狀,如乾燥症候群、血管炎、心臟與肺部侵犯、併發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