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葡萄糖更讓人胖!藏在水果中的肥胖元凶是它


【早安健康/許秉毅、許慧雅、梁靜于】「添加糖」真的是健康殺手嗎?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要特別訂定每日添加糖的攝取上限呢?事實上,糖也是人類體內能量的來源,只是必須適當攝取,才能同時兼顧美味與健康。要了解糖對健康的影響,必須先知道糖進入人體後的命運。

一般所謂全糖的甜飲約含10%的添加糖,如以蔗糖為添加飲料甜味的糖,其進入人體的胃腸道後,會先被分解產生葡萄糖及果糖,而後再被吸收。其中的葡萄糖進入人體後,5%會迅速進入肝臟中,轉換成肝醣,以備我們飢餓時使用;35%則會迅速地進入脂肪細胞中,轉化為脂肪(這是吃甜食容易變胖的主要原因);最後剩下約60%的葡萄糖才會送至腦、肌肉等組織中,產生能量,用於從事思考及進行各項生理活動之需。

因為吃入人體的葡萄糖中約有三分之一(35%)會很快轉換成脂肪,而且是易進難出,因此好吃食甜食的人很容易就發胖。所以,如果不想成為一個大腹婆,少吃糖飲或甜食是絕對必要的。

▲攝取甜食後,葡萄糖經消化吸收進入血液中,其中有35%會進入脂肪組織,轉變為脂肪。5%會進入肝臟轉變為肝醣,以備飢餓時使用。其他的60%會進入腦、肌肉等其他組織,供其他組織利用。

哪些飲料含糖量最高?下一頁一張表告訴你!


☛ 最甜飲料排行榜

名次

飲料名稱

容量(c.c)

每杯(瓶)含方糖數(顆)

1

多多綠(全糖)

700

14

2

珍珠奶茶(全糖)

700

12

3

發酵乳飲料(多多)

330

11

4

柳橙果汁

400

10

5

奶茶

400

9

另外,常吃甜食或含糖飲料還有一個更可怕的事,就是容易引起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並誘發糖尿病的產生。因為甜食中的葡萄糖會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會與身體各種細胞的胰島素接受器結合,引起將血糖帶入細胞的反應。身體各細胞之細胞膜上的胰島素接受器,若因我們好吃甜食而長期過度工作,會產生疲乏的現象,最後會引起功能受損。

於是當胰島素與其接合時,其應負責之攜帶葡萄糖進入細胞的能力會大打折扣,產生所謂的「胰島素抗性」。而久而久之,當全身胰島素接受器的功能愈來愈差時,血糖就無法被有效地帶入細胞,滯留在血中,便引起了血糖過高,造成了糖尿病。由此可知,甜食或含糖飲料真的是甜蜜誘人的健康殺手,可別傻呼呼地吃了一堆,也吃掉了健康。

▲人體在攝取高葡萄糖食物後,血糖會大幅升高,引起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胰島素可經由葡萄糖運轉分子將葡萄糖帶入細胞內,還會促進脂肪細胞內脂肪分子的形成,導致肥胖。

沒有葡萄糖就不容易胖了嗎?下一頁告訴您也要注意的天然食物!


☛ 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引起肥胖

過去,曾有人異想天開的以為,既然吃過多含純葡萄糖或蔗糖的飲料對身體不好,那麼喝飲料時只要加的是純果糖,就可以不攝取到葡萄糖,也不會引起肥胖、全身發炎及糖尿病的問題了。很不幸的,這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可能這樣做會更糟糕!一些研究顯示,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引起肥胖,同時也特別容易導致脂肪肝與肝發炎。因此過甜的水果,如西瓜、鳳梨、芒果、釋迦,含果糖的濃度高也不宜一下子吃太多。

為什麼吃果糖會有如此可怕的效應呢?由近來的一些研究顯示,腸道的壞菌喜歡吃果糖,因此吃果糖容易引起腸道內壞菌的大量繁殖,這可能是果糖引起身體不良反應的關鍵因素。因為壞菌會破壞腸上皮細胞間的緊密連結,使細胞間產生縫隙,造成腸漏現象。

腸漏之後,細胞本身及其毒素便會經由上皮細胞間的縫隙進入血流之中,經由腸道靜脈到達肝臟。當這些外來的細菌或毒素大舉入侵肝臟組織後,肝組織內的警察(也就是巨噬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會馬上偵測到,並釋放出大量細胞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來加以破壞毒素。但不幸,這些肝內免疫細胞釋放出具有殺傷力的毒素,引起肝細胞的功能受損,使肝細胞內的脂肪無法被正常代謝而逐漸累積,造成了脂肪肝。

吃太甜變胖又傷肝!醫師的小提醒請看下一頁


這些肝內免疫細胞所釋放出的毒素,有時甚至還會引起肝細胞的死亡。腸內的壞菌還可以抑制腸道的上皮細胞分泌菲亞啡(Fiaf),當血中菲亞啡(Fiaf)因子欠缺時,脂肪細胞便不會受其抑制,可以快樂地自血中獲取大量三酸甘油脂,個個變得肥嘟嘟的,於是就造成了肥胖。因此,不論是加葡萄糖或果糖的甜食或飲料都是健康殺手,日常生活中偶然淺嚐幾口是無妨,但若經常食用,無異是提早讓自己一步一步邁向老化及死亡。

▲高果糖食物可導致腸道內壞菌增加,抑制腸上皮細胞分泌菲亞啡,導致脂肪細胞不受抑制,可以自血中攝取大量脂肪酸引起肥胖。同時細菌細胞壁的脂多醣內毒素到達肝臟後,可以導致肝臟的發炎,引起巨噬細胞釋放出腫瘤壞死因子,導致肝細胞內大量合成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引起脂肪肝。

☛ 許醫師的健康小教室

吃甜食容易胖,主要是因為甜食中的葡萄糖會促進胰島素的大量分泌。胰島素具有兩大重要功能,一是將葡萄糖帶入脂肪細胞,二是促進葡萄糖在脂肪細胞內轉換成脂肪。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吃病:病從口入關鍵分析,教你正確的健康之道》/許秉毅(高雄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許慧雅(現任高雄榮民總醫院營養師)、梁靜于/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