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訓更鬆柔、比瑜伽強肌力!2動作正骨盆通氣血,老毛病跟著自癒


【李筱娟(國家級武術教練)】隨著現代人生活作息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病症與傷害的普及率以及發生頻率也愈來愈高,有些病症我們可能耳熟能詳,又或許自己就罹患了其中一二──甚至不止;我也經常遇到罹患大小病症不等的學生來向我求助,詢問我除了看醫生之外,還有什麼運動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速地恢復健康、更有效地修復受傷或生病的部位。而除了針對傷病部位提供鍛鍊與修復的建議外,我都會要求他們,先加強全身性的氣血循環。

氣血與修復的關係

中醫常說的氣,運行於我們人體的經絡穴位之中,看不到、摸不著,往往被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因此,我們不妨將氣想成是一種能量,身體的修復需要能量,能量充足(氣足)時,修復的進行快速而容易;能量不足(氣虛)時,修復就變得緩慢而困難。中西醫在修復上的差異在於,西醫是治標,西藥進入人體就開始打仗、消耗體內的能量;而中醫是治本,會針對你的脈象去使用不同的藥材、茶飲、針灸、經絡穴位等療法來幫你補氣,先讓身體的氣血充足,以利修復的進行。

氣與血相互滋生,氣推動血運行,血則作為氣的載體;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當人體氣血不足時,就容易出現許多健康問題。氣血不足的人往往會手腳冰冷,而根據相關科學研究,人體體溫每下降一度,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的白血球就會降低百分之三十的作用;免疫力低下時,身體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侵擾,因此有「體寒為萬病之源」的說法。反之,體溫每上升一度,免疫力就能提高五倍以上。所以,人體如何保持在最理想的體溫範圍之內(據研究為三十六點五至三十六點八或三十七度),甚至維持在恆溫,表示身體的調節能力強,才有辦法對抗外在環境冷熱溫度的變化,並擊退外來的細菌與病毒。

此外,體溫與基礎代謝率也有密切關係,體溫每上升一度,基礎代謝就會提高十三,代謝率高,消耗脂肪的速度會變快,不容易因為囤積脂肪而變胖。現代人由於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加上疫情時期運動量普遍變少,使得基礎代謝率降低,連帶體溫也就會低於理想溫度。

以武術肌力為表,以經絡穴位為裡

在開始進行這套徒手氣血修復運動之前,我們應該要先了解這套運動與其他運動有什麼異同之處及特點。首先,這套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都可以鍛鍊到身體的核心與肌耐力,並且提升身體的柔軟度;不同之處在於,這套徒手氣血修復運動是以武術肌力為表,以經絡穴位為裡,所以在鍛鍊外在的肌力之餘,還可以同時藉由經絡穴位的運作來補充內在的氣血與能量,可說是一舉數得。

我們以強化柔軟度為主的瑜伽以及強化肌耐力為主的重訓來加以比較,即可清楚了解這套徒手氣血修復運動的特性與優點為何。一般體適能或體能訓練,包括重訓,訓練的重點在於增強肌力,所以會練出所謂的人魚線、馬甲線、六塊肌、八塊肌,目的在雕塑出線條分明、堅硬有力的肌肉──但不一定能兼具柔軟度;這類運動,訓練到的是層層交疊的表層肌肉,肉眼即可看出肌肉是凸起而厚實的。

相反地,瑜伽或皮拉提斯訓練到的則是深層的肌肉,所以肉眼看起來的腹肌扁平而精實,有彈性而且有力量。簡單來說,練重量只能練到表層肌肉是因為肌肉纖維縮短了,而練瑜伽雖然也會縮短表層的肌肉纖維,但深層的肌肉是被拉長的。另一方面,若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重訓雖然可以把肌肉練得很大塊、很漂亮,但因為你得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外在的肌肉,肌肉量一多,新陳代謝率與基礎代謝率就要提高,所以很耗氣。因此,許多練重訓的人,往往會有外強中乾的氣虛現象;反之,瑜伽、氣功等講究呼吸法的配合,鼻吸鼻吐的方式就是在納氣。

那麼,武術的訓練剛好是介於上述兩種運動中間,帶有力道並兼具彈性與柔軟度,這樣動作才會敏捷,剛中有柔、柔中帶勁,剛柔並濟。同時,武術是鼻吸嘴吐,寸進時還會有不同的呼吸法;美國醫學研究每年都針對太極作對照組的研究,探討練太極拳的人為什麼可以養生長壽,結果發現,他們延壽的原因就是氣足而飽滿,可利用呼吸法對身體進行深層的按摩與修復。


全身經絡與氣血的啟動──骨盆回正

這個動作會運動到中醫所稱的下焦部位,包括骨盆、髖關節、肚臍、尾骨(八髎穴所在位置);骨盆就像是國旗的底座,若是前傾,脊椎就會像旗桿一樣東倒西歪,因此,這個動作可以矯正骨盆,讓骨盆的位置回正、恢復靈活。同時,這個動作還可以鍛鍊大腿肌力並改善婦科疾病。建議以12次為一組,可連續進行3∼6組

  1. 採站樁姿勢,吸一口氣預備。

    1-1
    1-1
  2. 雙手平舉,吐氣往下按,身體隨之往下蹲,讓掌心落在膝蓋上,護住膝蓋。身體重心落在後腳跟,前腳掌放輕鬆,再把膝蓋對齊腳尖,但不超過腳尖;如此一來,膝蓋就不會承受壓力。同時,臀部向後坐,身體從側面看呈ㄑ字型。而手掌護住膝蓋,不但有穩定膝關節的作用,同時手掌就是一個天生的暖暖包,可以用掌心(勞宮穴)來熱敷膝蓋。

  3. 吸氣時翹臀,吐氣時肚子內收上提、尾骨往內捲,讓骨盆回到正位。雙腳保持不動,只動骨盆與髖關節。吐氣收小腹、捲尾骨時,下背也會被伸展、拉開,同時柔軟下背部的肌肉。

    1-2
    1-2

全身經絡與氣血的啟動──柔膝轉胯

以中醫學的角度來說,雙腳併攏可以凝聚我們體內的氣,從下集中起來、再加壓往上行。以體適能訓練的角度來說,轉圈這個動作則可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以及這些關節周邊的組織與韌帶。建議左轉10圈、右轉10圈為一組,可連續進行3∼6組

  1. 雙腳併攏站立,注意左右腳的大拇趾彼此靠攏、不留空隙。

    2-1
    2-1
    2-2
    2-2
  2. 雙手輕搭在膝蓋上方不出力,像兩個暖暖包一樣落在膝蓋上;身體微微曲蹲,讓重量落在雙腿上,保持固定高度。落胯,肚子內收、尾骨內捲。若是想增加強度,雙腳可從曲蹲改為深蹲。

  3. 意識放在髖關節,由臀部帶動轉圈的動作,從左邊開始,從左轉到右算一圈,轉10圈之後,再從右到左轉10圈。這個動作可以同時運動到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進行動作時,臀部不要翹起來;因為臀部有個尾閭關,如果臀部翹折起來,那麼氣走到這個穴位就斷了,無法繼續往下運行。

    2-3
    2-3

本文摘自《徒手氣血修復運動》/李筱娟(國家級武術教練)/橡樹林出版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比重訓更鬆柔、比瑜伽強肌力!2動作正骨盆通氣血,老毛病跟著自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