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自由絕非從天而降! 學運世代盼青年從校園實踐開始續守護台灣

Y’s Day「週三青年日」23日以「傳承與接棒-青年在台灣民主發展中的角色」與青年朋友座談。(台灣智庫提供)
Y’s Day「週三青年日」23日以「傳承與接棒-青年在台灣民主發展中的角色」與青年朋友座談。(台灣智庫提供)


太陽花學運至今已經十年,這場運動被視為是改變台灣的重要一役,早在多年前也有野百合學運促成國會全面改選。而現在台灣的民主就像是空氣、陽光、水一樣,是很自然的存在,但事實上民主從來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因此包括野百合世代與太陽花世代過來人在座談會上建議青年朋友,可以從校園中落實開始,並學習尊重他人不同意見,茁壯自己的能量,才能守護並推進台灣的民主和自由。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學生聯合會、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舉辦的Y’ss Day「週三青年日」23日以「傳承與接棒-青年在台灣民主發展中的角色」為題,與青年朋友探討青年如何推動甚至成就台灣民主。

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暨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這次特別配合台灣學生聯合會暑期營隊,籌劃這場「傳承與接棒」的分享會。董思齊表示,不論是消極的不想被別人管(self-governing)或是積極的追求自律(autonomous),都是民主的實踐。而目前台灣與世界先進國家最重要的連結,就是台灣的民主成就。

關鍵時刻台灣青年都扮演推動改革先鋒

董思齊強調,事實上,台灣是世界上少數能跳脫中等所得陷阱的國家,同時完成經濟轉型與民主轉型兩大艱難工作。對現在的青年來說,現在台灣的民主就像是空氣、陽光、水一樣,是很自然的存在。但民主從來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是透過不斷地爭取才得到的。雖然每個時代所面臨課題有所不同,但若觀察台灣近代政治史的發展,在每一個關鍵的政治時刻,學生不服從或青年不服從,都扮演著推動台灣政治改革的先鋒。因此這場活動也希望透過些學長姊經驗的分享,讓他們寶貴的民主經驗能不斷地能傳承下去。

屬於野百合世代的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首先分享表示,相對傳承與接棒,更重要的應該是要創新。民主是人民作主,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也不只是程序而是實質。當前台灣已從程序民主進到實質民主,不管是誰執政,人民與政府的關係、能不能提升尊嚴或福祉才是最重要。林佳龍表示,民主並不限於校園,如同當初野百合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萬年國會,社會最根本的本質問題,需要親自面對,不需要別人定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校園的圍牆。

而現在是社群時代,從年齡結構上也發現,四十歲以上及以下接觸的資訊來源不同,許多公共事務現今在校園內討論比外面還多。資訊取得不是問題,而是同溫層與分眾化、多元及極端化,導致溝通對話越來越困難,反而是年輕人比較能達成不同的對話。誠如野百合與太陽花世代關心的議題不同,方式也不同,其實不需要完全的學習。此外,關心公共事務最重要的是要有熱情、讓社會更好、聚焦在有意義的議題上。校園是一部份,但邁向正常國家、二次政治改革,包含責任政治,讓取得權力的人更負責任,都還有很多需要做。從身邊形成多數意見,再放到社群或媒體,不只是被影響或校園內討論,怎樣會更好?期許更有熱情、積極,糾結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發聲。

同樣也是野百合世代的立法委員范雲,當年是野百合運動的總指揮,也是太陽花運動中街頭民主教室的發起者。她指出當年自己上大學時,台灣尚未解嚴,當時無法想像有一天可以走到體制內。學生運動裡最重要的精神是平等,談傳承其實是違反學運精神的,學生運動的傳承具有公共性,透過議題的累積成為公共資產。學生會長不只是做學生自治,沒有民主國會就沒有民主大學。

Y’s Day「週三青年日」23日以「傳承與接棒-青年在台灣民主發展中的角色」與青年朋友座談。圖左起:台灣學生聯合會秘書長黃亭偉、台灣新芽協會理事長嚴婉玲、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理事長林佳和、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立法委員范雲、高雄市議員黃捷、台灣智庫副秘書長董思齊。(台灣智庫提供)

分眾化與多元世代 邁向正常國家需靠青年更努力

范雲表示,台灣想要有進步的政治,不管是社會民主還是政治民主都需要過半。進入體制內的政治工作者要擔任良好的橋樑,取得公民社會跟內部人士的信任,如果連結斷掉,政治就無法前進。台灣歷史非常幸運,在25年內有兩個大型社會運動,在關鍵時刻幫台灣往前衝,而且都是喜劇收場。雖然理想上每個學生都要關心學生自治,但現實上非常困難,能夠推動社會槓桿的都是少數人,運動的承擔與反抗的承擔需要訓練肌肉,鼓勵大家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訓練,未來還需要靠在座的學生。

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理事長、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則提到,年長的人都會回想過去台灣不同的時刻,而自己不管是學生時代或是學生時代後,其實都沒有太多政治的參與。在政治的社會發展中,相對於中高齡世代,青年未必代表進步,但一個社會要走向真正的民主開放,不能沒有青年人的支持與支撐。年輕人需要先從關係、意念中尋求解放,台灣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從社會如何看待年輕人,及年輕人如何看待自己及社會的關係。不同世代對於自己生活的期許、生活方式,看法截然不同,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那種非常強調教育重要性,但認為尊敬長輩最重要的人,時常是威權的支持者。不管作為哪個領域的支持者,都應該先從真正的平等做起,不應該只是容忍,而要真正尋求解放。家庭、性別、勞資、政治都是文化的反映,不可能一方特別高壓卻另一方特別民主,不論有沒有參與學生組織,都要從真正尊重別人、尋求共識開始。

台南新芽協會理事嚴婉玲指出,出了台北的學生運動現場常常不容易被看到,包含太陽花、野草莓都是在台北,因為記者也都在台北;非台北的學生組織,資源相對於台北的學生少,資源相對貧乏,很難接觸到議題;越偏鄉的地方,在階級上越容易是弱勢,很難有空間關心到公共議題;對地方政治的不瞭解,一般人時常覺得自己與地方很遙遠,以上都是非台北學生沒有辦法去關注的原因。而解決的方法,則是應該找出議題跟自己的關聯性,自己願意做些甚麼;找到參與的方法,出了台北後,學校與社區的關聯性是甚麼、連結有多強;重點不是想做的事情,而是社區需要的事情;運用網路的串聯,讓大家更有感知。2023年總統大選前,似乎現在的年輕人不太願意支持執政黨,其實是正常的,同樣的氛圍也在2008年出現,關於社會上的氣氛,這個時代有很多不同的借鏡。

從校園落實民主自治與推動進步開始推動進步台灣

身為青年世代政治人物代表的黃捷提到,關於體制外走到體制內是大人的滋味,自己身有同感。過去之所以參與運動,是認為就算不能改變甚麼,但上街頭還是能傳達自己聲音,要讓社會聽到年輕人的聲音,有衝撞的勇氣非常重要。鼓勵現場在座的學生,當時代派任務在你面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渺小,覺得自己有使命就不要害怕。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最大的改變,是抗爭的人變成被抗爭、罵人的人變成被罵。政治責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政治人物要負責任,之所以從政之後講話變得保守,是因為要可行、評估。自己成為民代後,光是地方會勘就需要六次,要回到地方,就要展現決心、負責任。人會來來去去,但會留下的是台灣,期許為土地著想,用行動為台灣付出。

台灣學生會聯合會秘書長黃亭偉認為,學生代表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同學與校園生活。在校園內要更創新、更進步價值,但也要想到自己手中的權力,要警慎使用。1940、50年代,德國學生運動希望反思納粹對社會的影響,卻被要求學生不要涉入政治,而台灣經過六、七十年,卻還是跟當時的德國差不多。五、六十年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前人對抗威權、甚至要流亡海外;抵抗中國,保護本土產業,這些運動的努力不應該被消失,應該轉為其他能量存在學生運動心中。

黃亭偉表示,大學是社會的前哨站,未來的社會就是現在大學的樣貌,如何持續進步就是學生會議的責任,也應該先實踐在校園內,在承平時期把能量轉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性別或是動保議題,在每天的日常中去實踐,並告訴台灣社會自由、平等的意涵,落實在每天日常,才是引領國家的青年該有的角色。

延伸閱讀

台灣智庫-週三青年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國賠比登天還難? 難舉證、程序複雜 專家籲修法以符期待
世界都變了還獨鍾服貿?專家籲青年認清局勢 再靠攏中國無好處只是做慈善
西進中國求學、求職仍誘人?兩岸專家示警 事情不是想像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