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書摘】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推薦序—每日的醫學人文:一位醫師開給自己的處方箋

​文/劉介修(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編輯老友客氣而耐心地詢問:「不知道新書的推薦序,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收到?」當時我正深陷在醫院裡頭各種應接不暇的工作,像在打乒乓球般,回應著許多需要在很短時間完成的任務。績效管理指標正盯著你上個月為醫院看了多少病人,今年寫了幾篇SCI研究論文。

另外一頭也正在燒著。前幾天家人住院,因為疫情的緣故,醫院規定看護只能一對一照顧,服務員嚴重缺工,煩惱著如何撐起二十四小時的家人照顧工作。隔天才知道,幫家人做診斷的主治醫師,前一夜被送到了急診,同事們懷疑她是不是最近被操壞了,身體出了狀況。昨晚,母親在通訊軟體中傳來好長的訊息,抱怨好久沒有見到兒子;我苦惱著怎麼回覆。

「這本書的作者正好和你面臨一樣的情境。她寫這本書的時候,在忙碌的公立醫院擔任醫師。在清晨時間,她寫下自己在醫療現場的所見所思。」編輯老友鼓勵著我。相識十幾年,他總是充滿熱忱地鼓勵著我。

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己的清晨時光

把握住清晨時光,閱讀《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我突然發現,好久沒有如此清澈,如此神清氣爽的時刻。在清晨時分,整個城市正在甦醒,尚未喧嘩。那些時常盤旋在腦中,占據大腦認知頻寬的瑣碎和紛擾,彷彿暫時被清出了記憶體。這是個沉澱情緒,重新盤理身心的奇妙時刻。我一口氣把這本小書讀完。

作者是一名內科醫師。也許,她在寫作的時候,正沉浸在如此清澈的清晨時光中。在每天還沒有把白袍穿上的時刻,醫者打開了「醫學」的豐富面貌,重新獲得面向患者、面向社會,也面向自身的嶄新視野。

她面向患者。說病人的故事,也試著反思日常臨床實務的難題。她看見在當代過度強調成本效益的醫療體制中,高齡照護的困境與可能伴隨的年齡歧視;她反覆思索安寧緩和照護、安樂死的適切性,以及其中所宣稱的「人權」是否如此黑白分明。她回想臨床上的難題,許多「醫學上看起來沒問題」卻深受身心不適所苦的人,如何重新挑戰著當代醫療的診斷與處置。

她面向社會。離開了診間和病房,探問著在「神奇的藥丸」與「社會的處方」之間,醫者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岔了路。當國家與藥廠砸大錢尋找失智症治療的神奇藥丸,我們在社會健康促進的預防工作的投資是否不成比例?抗憂鬱劑的廣泛開立,是否只是暫時消解了我們對於貧窮、社會孤立、失業、暴力等社會問題無能為力的焦慮?

用更具社會性的視角,她也重新思考「生活型態」與大眾健康的複雜性。飲食、睡眠、性、吸菸、飲酒、毒品、老化、整形、維生素和自費健檢,我們如何認識這些「健康」與「不健康」的嗜好、行為與社會現象?當「健康生活型態」不只是新生活運動的教條,我們開始理解有關生活型態、嗜好、行為及成癮背後,複雜的社會成因與脈絡。而有些盛行的個人化健康策略,如維生素的補充以及自費健康檢查,有時很可能是過於虛妄的許諾。

在清晨的寫作時光,作者也不時面向自己。作為一名女性醫師,她試著理解自身在醫界文化與工作倫理中的處境;作為一名醫者,她試著自我探問,在健保體制、醫院管理、病患抱怨中,日常的醫療臨床實踐的掙扎。她終於面對自己在忙碌紛雜的生活與工作中的「懶散」,面對自己的無力。

為什麼我們讀╱寫醫者的「清晨敘事」

在閱讀中,似乎找到了作為一個醫者的共鳴:我們都不孤單。我們在病人的故事中,學習人們的疾病與憂傷;在醫療的實踐中,認識診間與社會的距離。我們都同樣在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感到身心被掏空;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為難於各種體制與個人的抉擇;在每一個臨床的決策中,感受醫學的魅力,發現當代醫療的限制。

也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時光」,在世界的喧嘩尚未塵囂之際,當大腦記憶體還沒被日常占據的時刻,感受最清澈的想望。

也許,每個醫者都需要這樣的清晨敘事。在每一天還沒有穿上白袍之前,在尚未被龐大的臨床工作壓垮之前,在還不需要扛起當代醫療的招牌與許諾之前。想一想遇到的病人,想一想臨床的決策和難題,再想一想醫療實踐中的徬徨與掙扎。

當醫者在沉澱中清澈,面向患者、面向社會、面向自己,「醫學人文」不再是「好醫師」應該如何的教條,不只是冰冷的醫學倫理的原理原則,也不再被化約成廉價的愛心奉獻,或者鄉愁式的「上醫醫國」。

我們,作為醫者,在讀/寫清晨敘事的對話中,重新找到力量。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與著作《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圖/擷自游擊文化、網路、民報合成
作者簡介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畢業於澳洲紐卡索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醫學院,同時擁有英文(創意寫作)博士學位。曾在澳洲三個州數家公立醫院擔任專職醫師,現為自由執業醫生,臨床工作主要聚焦於疼痛、疲勞、肥胖及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是澳洲最早獲准開立藥用大麻處方的醫師之一。她定期為澳洲雜誌《月刊》(The Monthly)撰寫文章,著有《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Dear Life: 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短篇小說集《小白襯裙》(Little White Slips)獲得2010年昆士蘭總理文學獎。

譯者簡介
劉思潔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專教師及出版社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有《親愛的人生》、《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原諒就是力量》,並合譯《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