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觀點》全民陷個資不信任 政府應推動更換全民身分證號

春假時節,不少民眾依《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已經領到政府發放的六千元紅包;不過,有民眾反映,這次登記除了身分證字號,連較為冷門的健保卡號都要填入,但戶籍資料整包外洩卻還沒有公佈行政調查,不少民眾擔心此次領取網頁會不會也存在破口?

目前,個資法已經啟動修法,但各政黨尚在準備階段,內政部則是說出自己有做行政調查,卻不向立院報告,調查局雖然鎖定販賣我國戶籍人士戶頭,但清楚表明因為內政部的電磁資料介接記錄保存時限已經過期,無法調閱追查,無從得知是何種管道外洩,原始資料在誰手上。

不少民眾在這次發放六千元填資料時,堪稱恐懼關卡大闖關,一是現在釣魚詐騙網站很多,有民眾說他除了上數位發展部網站去登記,他還確認一下數位發展部的網路是否完全正確。二是要交出身份證號碼和健保卡資料,民眾想到他的身份證號碼已經被很多人持有了,還要在這次連健保卡資料都給,最後還要綁定匯款帳戶資訊,「真的有種害怕的感覺」「會不會幾年後又一包在網路上賣?」。

個資已淪全民不信任

這樣的恐懼,不只是發生在此次發放六千填表過程,在戶籍外洩案發酵後,戶政機關也是繃緊神經加強臨櫃關懷,今年三月,一名周先生賣掉自家房子,帶失智父親去戶政事務所辦理相關程序,櫃檯人員一連串問了周爸爸許多問題,因為失智的關係,周爸爸答不出來。但戶政人員可能懷疑周爸爸喬裝失智,再問了更多細節,讓周爸爸情緒崩潰。

一同前往的家人們見狀,紛紛出示自己證件「請他們不要再逼問周爸爸,他真的是個失智老人。」最後這件事,因為周爸爸已在戶政事務所放聲大哭,戶籍人員才向家人說抱歉,因為戶籍外洩事件,他們必須很謹慎處理,雖然各位家人也在,但是因為戶籍資料本身外流的部分就涵蓋全家人,他們只能做到鉅細彌遺的確認、觀察,因為「上面也是有給壓力」。

《民報》長期追蹤戶籍案洩漏進度,到現在內政部仍是不願交出行政調查報告,令人民寒心,接獲周先生投訴失智父親在戶政事務所的對待,《民報》認為,台灣已經陷入集體的個資保管不信任,這個不信任,光是修個資法(且目前是針對私人企業)提高罰則、成立個資主管機關(目前規劃為三級機關)都遠遠不足。

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柏鋒建議,保護我國個資除了建立法律完善,政府資料傳輸平臺(T-Road)之外,也可分短、中、長期來推動我國個資安全能獲得結構性保障。包括短期:降低集體訴訟門檻,現行機制底下要有20個受害人集結,再依第32條本章規定提起訴訟之財團法人或公益社團法人代為提起訴訟,其法人應符合要件包括:財團法人之登記財產總額達新臺幣一千萬元或社團法人之社員人數達一百人、保護個人資料事項於其章程所定目的範圍內、許可設立三年以上,李柏鋒認為,應降低此門檻。

中期:禁止商店、企業隨便收集身分證號,要有特殊條件才能蒐集身分證號,以 i-Rent個資裸奔事件,一個人去租車,蒐集駕照號碼就好,不一定要蒐集身分證號!此外, 健保卡回歸蒐集健保卡號,不要在同一平台上蒐集多種身份資料個資。

長期目標,李柏鋒呼籲政府,應該廢除終生一號制度,讓人民可以更換身分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