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夏至1】夏至也可能受寒! 聽老祖宗的話:睡覺時蓋好你的肚臍和背部

宜:降火開胃忌:夜臥貪涼6月21日是「夏至」,古時候曾將假日定為「夏(至)節」,會在這天放假,讓大家避暑氣、驅蟲除害;還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習俗,會在夏至這天吃麵條,用長長的面條比喻夏至的長晝之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含義。夏至這天陽氣生發、天氣漸趨炎熱,台灣有句諺語「夏至,愛呷不愛去」,就是在形容夏至炎熱讓人們慵懶、精神不濟。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夏至最好吃一些能夠消暑及開胃的食材,避免一些烤、炸、辣等上火的食物。悶熱的天氣讓人只想吹冷氣,但若室內外溫差過大,再加上夏至後颱風季降臨,外頭有午後雷陣雨或颱風雨帶來的濕氣影響,很容易造成身體不適,醫師也建議若要保護身體不受風,晚上睡覺時記得要做好背部及肚子的保暖,別因貪涼而受寒。

6月21日是「夏至」,每年的夏至當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夏至起即進入酷暑,日漸炎熱的天氣讓人只想吹冷氣或吃冰解暑,加上夏至代表梅雨季節結束,邁向颱風季,還是有濕氣的侵襲,因此中醫師指出,「夏至」時期的養生重點,就是要遠離「涼」跟「濕」。

「夏至」雖然是白晝最長的一天,但並不是夏天天氣最熱的時刻,而是從這天起,氣溫將節節升高。瀚威診所中醫師李一宇提醒大家,炎熱的氣候裡,要注意防曬、多補充水分,盡量不要在室外工作或活動,非不得已的話選擇有陰影的地方,並要避免避免貪涼所引起的疾病;如果要運動盡量選清晨或傍晚的時間,出汗很多也要適量補充薄鹽水、運動飲料,不要一次性狂灌大量的冰開水來解渴。

夏季因貪涼常見的「冷氣病」,隨著天氣轉趨炎熱案例逐漸增多,李一宇指出,所謂的冷氣病其實就是中以所說的「痺症」,而冷氣或電扇造成的「風」、「寒」、加上外面西北雨造成的「濕」,正是造成痺症的最大因素。

為避免痺症的發生,李一宇提醒民眾盡量不要將室內空調溫度調太低,或進入冷氣房時加一件薄外套,才不會瞬間降溫,讓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感冒之外,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

另外,在吹冷氣時記得不要直吹,電扇也要選擇搖頭扇,盡量不要讓風直吹背部,「背部是抵擋邪氣的第一個屏障。」李一宇說,當受到風寒,除了引發上呼吸道的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症狀外,常會引發像是落枕等的肩頸疾病、拉肚子,更嚴重者還有可能出現面癱。因此他建議大家要聽從老祖宗的話,晚上睡覺時記得蓋好肚臍、背部,以防在夏日受寒。

另外,濕氣重可能引起關節疼痛,也可能會影響到腸胃道,造成沒有胃口、食慾不振。因此,「清熱消暑」的食材,正適合這個時期食用。「包括:蓮子、黑豆、蓮藕、山藥、白木耳、綠豆」都是消暑的好食物,李一宇建議可將這些食材煮成湯來食用,另外正當季的瓜果類可當成天然的體內冷氣機,也適合消暑,像是:西瓜、冬瓜、絲瓜等等,不過因為這類食物比較涼,建議盡量在中午天氣較熱時食用,最好常溫食用,以免冰過後過寒損傷腸胃道。

若是食慾不振,李一宇也建議大家吃一些較酸的東西來開胃,例如:梅子、山楂、洛神花,可促進消化、促進唾液分泌、生津止渴,蘿蔔也是適合的食材,同樣有助於開胃、促進消化。

台灣有句俗諺「夏至,愛呷不愛去」,形容炎熱讓人們慵懶、精神不濟,若想改善炎熱導致的心神不寧,李一宇建議大家可自行按壓「神門穴」,幫助安神,睡不好或睡前也可按壓一下,安神外還能助眠。

李一宇也提醒民眾,「夏至」過後第三、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就是最熱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日期落在:7/21、7/31、8/10 ,有過敏的民眾要密切注意,把握這三天進行「三伏貼」的治療,促進肺氣正常升降、溫補脾腎、增加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過敏。

中醫師建議可自行按壓「神門穴」,幫助安神。圖片設計/佳佳
中醫師建議可自行按壓「神門穴」,幫助安神。圖片設計/佳佳

看完夏至還想看更多?節氣養生撇步&美食料理秘訣:節氣餐桌 
小滿養生食補這樣吃 海鮮牛蒡鍋 降火氣固元氣
芒種養生食補這樣吃 泰式海鮮黃瓜 藿香清涼預防中暑
夏至養生食補這樣吃 腐乳牛肉空心菜 健脾袪濕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