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2】立夏青蛙、蚯蚓預吿夏天來臨?台灣蛙類、蚯蚓提早開工

5月5日「立夏」象徵夏季的第一天,也是代表台灣逐漸轉變為夏季的天氣型態。古人將「立夏」分為三候,分別為:「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意思是說溫度開始升高了,可聽到蛙類鳴叫,接著可以看到蚯蚓在土壤間蠢蠢欲動,而王瓜的蔓藤也將會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初夏時萬物生長的情形。只不過,不少民眾反應已經聽到蛙鳴,這是怎麼回事?「立夏三候」的說法在台灣也適用嗎?

學者指出,台灣天氣較為溫暖、潮濕,大多數的蛙類早在「立春」時就已經開工;而蚯蚓確實是在「立夏」前後開始蠢蠢欲動,不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可觀察到蚯蚓有提早開始活動的情形。

立夏三候在台灣有「時差」 立春已開始蛙鳴 蚯蚓立夏蠢蠢欲動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指出,蛙類鳴叫表示繁殖期開始,主要影響因子為氣溫及雨量。「立夏」象徵春季結束、夏季開始,氣溫回暖,雨季開始,正是適合蛙類繁殖的氣候。不過,這些情況到了台灣,就需要「微調」。

楊懿如說,大約從「立春」就可以感受到蛙類的活力,如黑眶蟾蜍、澤蛙會開始活躍,推測與立春前後農民開始插秧,稻田有水,溫度回暖有關;到了「立夏」,溫度更高,就更活躍,種類、數量都會增加,能夠經常聽到蛙鳴。

楊懿如說,台灣氣溫較為溫暖,因此「雨量」成為觀察指標,各種蛙類的生長的溫度不一樣,就像今(2024)年4月份天氣很熱,東華大學校園的貢德氏赤蛙就開始鳴叫,但是過了幾天氣溫下降,則換成莫氏樹蛙開始叫;她並舉例台北樹蛙是冬天繁殖的蛙類,布氏樹蛙則是春天雨季時繁殖,台灣蛙類種類較多,有些蛙類只要環境不太冷、不太熱、不太乾,整年都是繁殖期,不同棲地有不同的蛙類活躍,與溫帶四季分明的氣候不太一樣。

立夏起處處可見蛙鳴。(左為莫氏樹蛙,右為貢德氏赤蛙)圖/李鵬翔攝
立夏起處處可見蛙鳴。(左為莫氏樹蛙,右為貢德氏赤蛙)圖/李鵬翔攝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呂佩倫則指出,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環節動物的活動與溫度、濕度有關,不能太冷、不能太熱,如果蚯蚓居住的土壤環境排水不良,就需要到地面上呼吸,如果天氣太熱、太乾也不行,可能會被曬死。

因此,蚯蚓在季節交替時會出來活動,除了「立夏」前後,在秋冬之際也會出現,呂佩倫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台灣的春季幾乎消失,從冬天直接轉換至炎熱的夏季,可觀察到蚯蚓提早出來活動;另外,像是台東天氣較為炎熱,蚯蚓活動也會比其他地方提早一些。

呂佩倫說,蚯蚓不會「預測天氣」,一般是雨後才會出來活動;至於有人認為大量蚯蚓活動與地震有關,呂佩倫則認為,地震會使土壤受到擾動,如果生活環境受到威脅,可能會影響牠們的活動,並非與預測地震直接相關。

青蛙預報員預測降雨 還會預測土石流

古代沒有氣象局,以青蛙做氣象預報來當作風調雨順的指標,可行嗎?「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淫漫。」就是指立夏當天,如果青蛙不叫,當年夏季雨水可能會很多,並有發生水災的可能性;另外還有一說是青蛙叫得特別大聲可能意味暴風雨即將到來,對此,楊懿如認為並不是完全正確。

楊懿如說,青蛙確實可以預測降雨,她舉例自己某年去掃墓,出門時明明天氣炎熱晴朗,但有聽到中國樹蟾(雨蛙)在樹梢的叫聲,下午果然就下雨了。她解釋,下雨前濕度會升高,氣壓也會改變,蛙類感受到氣壓的變化就會開始鳴叫,因此說牠們會「氣象預報」。

但如果是颱風、暴風雨,反而會抑制蛙類活動,除了雨聲過大會壓抑牠們的鳴叫聲,此外,雨勢太大造成蛙類不適反而會躲避,尤其生活於溪流的蛙類,「下雨天不要去溪流找蛙類,暴雨之後蛙類比較少」,楊懿熟解釋,因溪水暴漲,蛙類會躲起來。

楊懿如說,青蛙不僅能做下雨預報,還可以做土石流預報。她提到曾有部落耆老提醒族人,有聽到蛙鳴就可以安心睡覺,如果沒有聽到蛙鳴則要小心。尤其在山區如果沒聽到蛙鳴,或是看到蟾蜍從水域往陸地走,表示可能要下大雨,務必離開溪流水域,因為山上可能在下大雨,要小心土石流。

楊懿如也打趣說,是否能賺到颱風假,問氣象預報員不如問青蛙,如果前一晚青蛙叫得很大聲,隔天很可能是好天氣,反之,如果前一晚青蛙很安靜,表示會風大雨大,務必要做好防颱準備。

立夏看收成 降雨是關鍵 氣象署與農業單位建立監測機制

立夏開始進入春季作物的生長後期,已可以預估收成狀況,因此有「立夏看夏」的說法。其他像是「立夏落雨,穀米如雨」,意思是立夏時下雨,會有好收成,相反地,「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是說如果立夏日不下雨將會乾旱;但是如果「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則是指立夏這天如果下雨,表示之後雨水會過多,收成會不好;由此可知,立夏有沒有降雨,雨量是不是剛剛好,都成為豐收與否的重要關鍵。

但是近年因氣候變遷之故,春季偏乾、春雨偏少,今年2至4月春雨稀少,可說是有紀錄以來第二乾的春季,幸好4月下旬一波明顯降雨,各地水庫稍有進帳,但北部補水仍有限。

羅資婷說明,4月下旬這一波仍屬於春雨型態,而5月開始雨量也不會太多,今年第一道梅雨鋒面可能要等到5月底至6月上旬,屆時雨勢、雨量及降雨區域則需視季風形成進度再觀察。

由於「立夏」前後的降雨,影響農業甚鉅,羅資婷也表示,氣象署與農業相關單位已建立合作模式,都有保持聯繫,針對氣象預報、不同作物需求,建立農業氣象觀測網監測系統(網址https://agr.cwa.gov.tw/),可提早告知農民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