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醫筆記】夏日消暑登山活動盛行,發生山域事故時如何提高獲救機率

【案例】

「找到了!找到了!」搜救人員振奮大喊著,原來又是一名民眾因經驗不足迷失在山林裡,幸好最後安全地獲救。炎天暑月,大地像天然的烤爐般被烈日無情地不斷加溫,避暑成為民眾假日去處的重要考量,加上行政院2019年推「山林解禁」,人們紛紛選擇走入山林,登山活動搖身一變成最受歡迎的戶外活動之一。但人群湧入山林卻缺乏足夠的登山知識與技巧,造成近來山域事故頻傳,不僅發生在具挑戰性的高山,平易近人的郊山也不惶多讓,不禁讓人反思--人們為了健康、為了避暑走入山林,是不是應該更重視登山安全問題?

【關鍵問題】

  1. 登山前應做什麼準備?

  2. 發生山域事故該如何自救?

  3. 119110無法撥通時怎麼辦?

  4. 何謂高山症」?該如何緊急應變?

【關鍵處置+問題解析】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最新統計2021年山域事故高達398件,其中迷路為最大主因(佔38%)[1],在山上可能面臨天候不佳、路況不清等各種狀況,即便再有登山經驗的人都可能迷路,也顯示出許多民眾即便準備不足但仍執意上山,因此增加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而鄰近市區的郊山因交通方便及攀爬難度低,人群大量湧入,更是輕忽風險未做登山前準備,將自身安全置於險境。因此登山前充分準備是安全登山的不二法門,平日應鍛鍊提升自身體能,出發前擬定登山計畫及備足適當的衣服、食物、地圖、指南針及隨身藥品等,並利用手機下載登山APP離線地圖,藉此清楚指引路徑及了解自己的所在位置。登山者也應該具備基本的地圖判讀能力,因應手機沒電狀況。隨身藥品部分可攜帶抗組織胺、止痛藥、感冒藥、外傷處理包及高山症用藥丹木斯與類固醇等。

進入山林後若發生山域迷失應牢記內政部「STOP」口訣[2],如下:

  • S(Stop):先停下行動。

  • T(Think):回想迷途路段,如果沒有辦法回到原路,請留在原地。

  • O(Observe):觀察身邊資源,如食物、裝備等,以及周遭環境有無石洞、樹洞等能遮風避雨,避免下切溪谷。

  • P(Plan):擬定待援計畫,分配飲食水量,注意保暖。

做到以上四點並保持冷靜,並設法報案求救便可提高獲救機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山中可能因訊號不佳,無法撥通119或110求援,可嘗試撥打「緊急救難專線112」。而山域事故中,我們可常聽到「高山症」一詞,其成因是人體在超過2500公尺高海拔的高山,因為氣壓、氧氣分壓降低等因素影響之下,身體機能不及反應產生之狀況,可大致分為: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輕微高山症(如:急性高山症)應停於原地休息一晚,待不適症狀緩解才可繼續登山,倘若患者發生持續性嘔吐、嚴重的頭痛,應立即下降海拔高度。而發生嚴重高山症(如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時,必須立即下撤、下撤、再下撤。

【總結】

登山活動是一項暨健康又避暑的休閒活動,在這酷熱的氣候,許多民眾因此寄身於山林之中,但在享受這美好的大自然之前,我們應該做好登山前準備,包括提升體能、登山教育及各項物資整備等。若不幸遇上山域迷失,務必保持冷靜並確實做到「STOP」,進而求救增加獲救機會。登山過程發現不舒服,如確認患者為嚴重高山急症,切記應立即下撤、下撤、再下撤!

【救護一點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