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論壇】對聖誕節又將至的省思

聖誕節將至,一年來,世界似乎不太平靜,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敘利亞與葉門的內戰、索馬利亞的饑荒、緬甸羅興亞人的流浪悲歌、中國在南海與各國的衝突、北韓的飛彈危機等,台灣如今面臨中國軍事威脅,也比以往更嚴重。

難怪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在羅馬中心進行傳統祈禱,期間提到烏克蘭人民的苦難時,忍不住情緒潰堤哭泣,相信許多人均有同感。

烏克蘭飽受戰火蹂躪,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在羅馬中心進行傳統祈禱,忍不住情緒潰堤哭泣。圖/ Володимир Зеленський粉專
烏克蘭飽受戰火蹂躪,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在羅馬中心進行傳統祈禱,忍不住情緒潰堤哭泣。圖/ Володимир Зеленський粉專

七十幾年前的歐洲與北非戰場,在聖誕節來臨前,每天晚上9點55分,德、俄、英、美、法等國士官兵,都會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和槍桿,把無線電頻道調到德國國防軍廣播電台,靜靜聆聽一首充滿愛情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 那裡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

這首歌原是德國作家漢斯 . 萊普在一戰被徵召入伍時寫的情詩《一個正在站哨的年輕士兵之歌》,後來改名為《莉莉瑪蓮》(Lili- Marleen),這是萊普第一位女友莉莉與後來女友瑪蓮兩人名字的組合。

當年德國納粹的宣傳部長戈貝爾以「靡靡之音」禁止人們唱這首歌,但禁唱前,它早已紅遍歐洲與北非戰場,每個軍人聽到這首歌都不由得陷入沉思,甚至流下淚來,可見其感人至深。

《莉莉瑪蓮》是首偉大的軍中愛情歌曲,二戰時唱遍整個歐洲與北非戰場。圖/《莉莉瑪蓮》電影海報
《莉莉瑪蓮》是首偉大的軍中愛情歌曲,二戰時唱遍整個歐洲與北非戰場。圖/《莉莉瑪蓮》電影海報

《莉莉瑪蓮》所以廣受歐洲軍人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原始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戰爭與仇恨起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爭史,每個朝代的締造者都自稱是「弔民伐罪」的「正義」之師,以為天下是他們的,擔心皇位被奪就大殺功臣,或兄弟相殘、或子弒父,中國歷史在不斷的成王敗寇中輪迴,至今跳不出這個死胡同!

曾經演唱《莉莉瑪蓮》的德裔歌手瑪蓮娜·迪特里希,因為討厭納粹黨,於1939年移民美國;1945年5月歐戰結束後,她所演唱的版本風行歐美各國,間接促成聯合國與歐盟的建立,誰說這首歌對世界和平沒有貢獻?!

德國的《莉莉瑪蓮》有如英國《魂斷藍橋》電影裡的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電影情節也類似;《莉莉瑪蓮》是首偉大的軍中愛情歌曲,《魂斷藍橋》則是部偉大的愛情電影,兩者的情節都感動人心。

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她溫柔婉約的歌聲,曾喚醒中國軍民,世上最可貴的是親情、愛情與友情。圖/翻拍you tube
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她溫柔婉約的歌聲,曾喚醒中國軍民,世上最可貴的是親情、愛情與友情。圖/翻拍you tube

《莉莉瑪蓮》的歌也讓我想起八十年前中國的流行歌曲《五月的風》,當年上海歌手周璇溫柔且哀戚的歌,唱遍整個中國,控訴那個內戰頻仍的年代,不僅有國共兩黨互不相讓,還有日本侵華,搞得中國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溫柔婉約的歌聲,曾經喚醒暮氣沉沉的中國軍民,讓他們知道,世上最可貴的東西不是鬥爭,而是親情、愛情與友情,人與人間的關係不應建立在仇恨上,而是彼此尊重、諒解與互助合作。

聖誕佳節將近,希望有歌手能創作一首類似《莉莉瑪蓮》的歌,以友情與親情化解分歧與敵意,如果中國也能如台灣有自由民主,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則更好,也才能縮小彼此長久以來的差距。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